宣城撤地设市二十年来,也是我市文化旅游大发展、大繁荣、大提升的“黄金时期”。二十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文旅行业发展战略部署,坚持以全面推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路径,一手厚植文化底蕴,一手壮大旅游产业,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大跨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文化设施保存量、扩增量。不断优化整合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基本形成了市、县、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目前全市现有图书馆8个(3家被评定为“一级图书馆”、4家被评定为“二级图书馆”、1家被评定为“三级图书馆”)、文化馆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95个,整合建设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715个。
文化活动数量多、覆盖广。目前我市已经组建音乐、舞蹈、书法等各类基层公共文化志愿者队伍1097人。全市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年紧扣时代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仅2019年,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深入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开展文艺表演、展览展示、知识讲座等文化活动600余场。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年开展“送戏进万村”“戏曲进校园”“结对子、种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1000场,送农村公益电影下乡9000场,为活跃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
孵化计划硕果累累。自2017年安徽省实施戏曲创作孵化计划以来,我市每年都有剧本入选,至2020年共新创出11个地方戏曲作品。2020年,以“时代楷模”李夏同志为原型创作的皖南花鼓戏大戏《青春·李夏》和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小戏《逆行者》首次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0 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计划》。2019年出台《皖南花鼓戏小戏孵化扶持办法》,实施首期皖南花鼓戏小戏孵化计划,极大地调动了皖南花鼓戏创演人员和民营院团的积极性,推动了皖南花鼓戏精品的创作生产,涌现出《妈妈的布鞋》、《腊月雪》等一批高质量的小戏作品,并组织孵化作品进入2020年全市两会开展专场汇报演出。
抗击疫情文艺先行。今年以来,我市创作推出302件优秀抗疫主题文艺作品。其中抗疫歌曲合集被学习强国平台收录,歌曲《生命的期待》入选全国优秀“战疫”歌曲展播,网上点击量突破117万次。原创快板《齐心协力战疫情》先后被安徽新闻联播、人民网等媒体报道。
非遗传承保护成果显著
强化非遗保护成效。自2006年启动非遗普查、保护工作以来,我市收集非遗线索近千条,初步摸清了全市非遗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形成较为完善的四级名录体系,实现了分层分级保护。2011年,我市在全省第一个成立非遗科,到2020年共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非遗项目保护资金近2000万元,为我市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扩大展示展演成效。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举办“三月三•敬亭山”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展演了皖南花鼓戏、舞龙舞狮、皖南皮影戏等2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举办第四届湘鄂赣皖四省非遗联展,为该活动首次在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市举办。除四省展区外首次创新设置了长三角区域非遗特展,共计展出非遗项目53个,其中国家级项目26个,展品1200余件,接待观众和游客超10万人次。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4年,我市正式启动“非遗进校园”工作,皖南花鼓戏、皖南皮影戏、皖南剪纸、徽剧、手龙舞等非遗项目纷纷走进校园、走近学生,为培养非遗人才搭建了桥梁和纽带。2019年,组织参加文化和旅游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宣纸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等各类传承人群培训班近100人次,大大提高了传承人群的整体技艺水平。
文博事业稳步发展
文物维修成效显著。20年来,我市各地狠抓文物保护维修工作,“十二五”以来,全市共申报文物保护项目181个,争取到位资金3.5亿元。国保、省保单位保护维修率达90%以上。广教寺双塔、龙川胡氏宗祠、新四军军部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全面维修。其中,黄田古建筑群维修工程被列入国家文物局文物样板工程,龙溪塔平移工程是国内首例古塔平移工程。
场馆建设日新月异。我市国有博物馆(纪念馆)共有8家,自2008起均实现了免费对外开放,参观人数持续上升,2019年达到134万人次。2011-2020年,云岭新四军军部史料陈列馆、绩溪县博物馆、宣城市博物馆新馆、广德市博物馆新馆依次建成,宁国市博物新馆主体完工。这些现代化博物馆,不仅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展示文化的重要“窗口”。
考古发掘成果丰硕。20年来,我市文物部门进行科学研究和配合基本建设项目50余项,发掘了一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及其他历史文化遗迹,出土各类文物万余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460件,重要的考古发掘有敬亭山广教寺遗址发掘、宣州区陈山遗址发掘、郎溪县磨盘山遗址、广德市粮长门遗址等。
对外交流亮点频频
建立长效文化交流机制。发起成立G60科创走廊城市文化馆联盟,当选长三角文化馆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加入长三角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联盟、南京都市圈公共博物馆联盟等,签订G60“江南文化”走廊城市合作协议。2018年我市非遗项目代表安徽省在上海参加首届长三角非遗节,剧目《打瓜园》《杨门女将•巡营》获魅力榜金奖。2019年皖南花鼓戏小戏参加上海市松江区“戏曲新风貌·筑梦新时代——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民营剧团优秀剧目交流演出”活动,受到欢迎和赞誉。同时,我市还积极鼓励支持民营艺术院团在沪苏浙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年演出300余场。
构筑立体旅游营销平台。在强化央视宣传、传统媒体宣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类宣传平台和媒介,跨屏幕、跨平台、跨场景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宣传营销。积极对接中央、省、市各大文旅媒体,强化联动宣传。近年来,多次到上海、杭州、南京等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开展旅游推介活动;2020年借助商合杭高铁开通契机,组织开展谢列高铁营销活动。形成串点成线、以线带面、百花齐放宣传营销格局。
旅游产业加速发展
深入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领导小组,我市成为全省三个整市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城市之一。出台《《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加快旅游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土地、税收、奖励等方面对旅游产业予以大力支持。编制完成《宣城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每年召开高规格旅游业发展大会,逐步健全文化旅游考核体系。推动组建宣城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7个县市区共成立了12家国有控股的旅游投资公司,着力做大市场主体。
突出抓好项目招商建设。“十三五”期间,市本级谋划重点文化旅游项目35个,总投资额约231亿元。狠抓“皖南川藏线”项目提升,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宣城市“皖南川藏线”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宣城市“皖南川藏线”旅游度假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印发《“皖南川藏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三年来“皖南川藏线”沿线新建、改扩建道路近200公里,投资逾18亿元。“皖南川藏线”开发建设以来,先后荣获长三角自驾游优秀目的地、安徽十大自驾游目的地等称号。编制2014-2020年宣城市旅游招商项目册,四年共完成文化旅游招商引资项目20多亿元。宣纸小镇国纸客厅及国纸水街项目入选2019年全国优选文旅投融资项目。
持续帮扶文旅商品研发宣传。全市目前共有文房四宝生产企业超500家,文房四宝产业创造就业岗位达6万余个,总体年销售额超15亿元。宣州区文房四宝一条街被评定为省级旅游商品特色街区;中国宣纸集团和绩溪胡开文墨业成功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近年来共培育“红星”“汪六吉”“汪同和”等著名商标。建设宣砚小镇文创中心,实现“创意、制作、交易、金融、生态”五位一体,将商品研发和文化挖掘充分结合,鼓励文旅企业开发特色鲜明、精益求精的旅游商品,如“梓牧”牌精品皇菊,通过科技创新,在同行业率先通过欧盟SU352/355标准检测。引导各类旅游商品企业走出深闺扩大影响,广德县明德折扇旅游商品成功登上国务院新闻发布会;郎溪县安徽黄魁茶业有限公司的“黄魁贵品”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广德乌松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徽白茶获大赛银奖;宣石牌大道至筒精美文盒获得安徽省旅游商品研发大赛金奖。
节庆活动打响品牌
持续做强节庆经济,每年均开展各类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不断完善以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为主,其余多项活动为辅的文旅活动体系,做大节庆效应。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目前已成功举办九届,成为皖东南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节庆活动之一。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文旅主管部门共举办各类文旅活动超500场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一万余场,服务群众800余万人次,进一步打响了“中国文房 诗意宣城”文化旅游城市品牌。高规格举办第九届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第四届湘鄂赣皖四省非遗联展。第九届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是我市撤地设市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强的节庆活动。与央视携手连续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全球华人少年书法大会、第五届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两届书画大会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200多个城市,报名总人数超20万人,访问人数破9600万,网络人气投票量近10亿。
特色创建成果颇丰
目前,全市共创成A级景区52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22家。高星级农家乐共193家,其中省级五星级农家乐52家。已创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省级旅游小镇6个、省级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基地3个、省旅游经济强县4个、省优秀旅游乡镇37个、省乡村旅游示范村25个。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研学旅行基地创建,宣纸文化园景区被评定为我省唯一一家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旌德县旌阳镇被评为“国际慢城”,龙川景区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绩溪县徽杭古道景区获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王稼祥事迹陈列馆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时以13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抓手,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目前13个重点村中已创建省AA级旅游村11个。
文旅市场监管有序
认真履行文旅市场领域监管职能,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我市连续三年被评为省旅游质监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四年被评为省旅游安全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十三五”期间,共计出动检查人员57347人次,检查文旅行业经营单位20519家次,办理案件100余件,其中7件获全省优秀案件奖,文化旅游市场安全防线进一步筑牢,文化旅游市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