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为证,岁月为名。
2001年1月10日,宣城撤地设市庆典隆重举行;今天,我们迎来撤地设市二十周年。
抚今追昔,这是意气风发的新时代——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跨越“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奋笔书写“两个更大”宣城高分答卷。
回望来路,这是砥砺奋进的新征程——
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抗击2003年“非典”,齐心协力战胜2008年冰雪灾害,坚决打赢2020年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战胜严重洪涝灾害考验,“三大攻坚战”捷报频传,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盘点收获,这是写满精彩的新长卷——
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点亮宣城;2015年高铁来了;2017年全国文明城市首创首成,2020年复检连战连胜;宣城“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阔步向前……
在昨天与今天的交汇点上,让我们回顾二十年激情澎湃的岁月,重温二十年实干笃行的历程,铺展这一张280万宣城人民共同写就的新时代新宣城新答卷。
新答卷 大数据蕴含高质量
新时代新宣城新答卷,数字映证实力,成就展示辉煌。
2020年,又一个五年计划收官之年,也是撤地设市二十周年的大考之年。
综合实力考出好成绩,先看大数据。
——地区生产总值2000年为151.97亿元,在2016年、2019年先后跨过1000亿元和1500亿元大关,增至2020年预计1650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
——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10.42亿元,增至2019年的254.7亿元。
——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连续4年居全省第1位。
——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4年稳居全省第4位。
数据背后蕴含深意,昭示经济发展高质量。
撤地设市以来,从宣城海螺水泥项目建成、国投宣城电厂投产发电,到投资近百亿的绩溪抽水蓄能电站首台机组投入运行、横跨东西的“电力天路”宣城±1100千伏古泉换流站成功通电……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为全市发展提供了骨干支撑。
一切盯着项目看、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一个个大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尤其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战赢”的2020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企业复工复产,抓“六稳”促“六保”,育新机开新局,稳投资增动能,实施亿元以上项目750个,完成投资700亿元。
这是前进的足音,更是发展的节拍。
2月29日,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我市参加全省贯彻落实“六稳”重大项目2月份集中开工复工,集中开工项目32个,总投资63.2亿元。
3月25日,参加全省第三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集中开工项目31个,总投资52.8亿元;
4月15日,参加全省第四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集中开工项目27个,总投资67.8亿元;
5月16日,全省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暨第五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宣城分会场活动,集中开工项目23个,总投资87.9亿元;
6月20日,参加全省第六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分会场活动,集中开工项目22个,总投资76.8亿元;
8月29日,全省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暨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宣城分会场活动,集中开工项目15个,总投资29.7亿元;
9月26日,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暨全省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宣城分会场活动,集中开工重大项目24个,总投资79.6亿元;
10月16日,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暨全省第十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宣城分会场活动,集中开工项目13个,总投资28.19亿元;
11月28日,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暨全省第十一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宣城分会场活动,集中开工项目11个,总投资57.9亿元;
12月12日,加快实施数字经济赋能暨全省第十三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宣城分会场活动,集中开工项目10个,总投资22.9亿元……
在大项目带动下,工业强市实现新突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8户,总数达1476户,均创2017年以来新高。
在大项目带动下,创新动能加速成长。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80家,居全省第6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519户,居全省第3位。城市创新能力居全省第6位,电商指数居全省前列。
2020年,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即《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一年来,全市共招引69个科创团队,其中28个团队入选省级扶持团队,居全省第3位。
7月28日,宛陵科创城开园,这是承载着厚望的新兴热土。开园以来,已申报成功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平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宣城),吸引科技企业、人才团队80余家(个)。
让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宽——
在市本级经济建设主战场,市经开区“十三五”收官之年,签下大单连连。宇航智能制造、龙元建设等超10亿元大项目、好项目落户,长三角智能家居产业园开工建设,在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30强中居15位;
在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完成10.9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农产品供应链、“羽绒+”全产业链、数字经济创新链三大主导产业年销售突破260亿元;
在宣城高新区,新开工项目63个,投产项目38个,正加快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百亿级”主导产业集群……
2020年,全市新签亿元以上项目450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951.8亿元。
让我们把视线拉得更长——
2019年“新春第一会”,全市工业强市暨招商引资工作推进大会首次表彰了夏鼎湖等20名宣城“功勋企业家”和安徽中鼎控股(集团)等50家“明星工业企业”。
2020年3月5日,全市工业强市暨招商引资推进大会表彰综合实力“十强”工业企业、高成长性“十快”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十佳”企业、招商引资“十新”项目。
宁国、广德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跻身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市)。5个县(市)获得“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授牌。中鼎集团、司尔特肥业、广信农化入选2020年安徽省民营企业制造业综合百强。
让我们把视角看得更深——
这20年,重点改革纵深推进,仅“十三五”期间,就完成重要改革事项427项。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全面完成,所有村均实施“三变”改革。在全省率先全面实施林长制、河(湖)长制。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赢。2020年,我市推进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新型政务服务“皖事通办”市级平台。“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全程网办事项1.4万个,居全省第1位。在全省首创设立“企业家日”,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和“五员”帮扶工程,营造“四最”营商环境。
新答卷 大格局融入一体化
新时代新宣城新答卷,尽显开放格局,一体化深度融入。
从建市之初“融入苏浙沪经济圈”起步,到二十年一以贯之的“东向发展”;
从列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入南京都市圈,到位列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之一,成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
年轻的宣城市始终敞开开放的胸怀,坚定迈开东向的大步,吹响“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的嘹亮号角,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推进“一地六县”绿色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规划建设。
弹指一挥间,这些关键节点,在宣城答卷上尤为瞩目——
2018年11月,市委四届六次全会作出《“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推进宣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2019年1月,市委四届七次全会再次确立“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为工作总抓手。
2019年7月,市委四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宣城行动计划》,在全省率先印发出台,明确以绿色发展样板区为引领,着力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先进制造基地、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和生态文化旅游基地。
2020年10月16日,市委四届十一次全会通过《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奋力交出“两个更大”宣城高分答卷的决定》。
10月19日,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之际,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率队来我市专题调研,在宣召开“一地六县”合作区规划建设座谈会。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调研之深,在宣城历史上前所未有。
12月25日,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提出,“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不仅是全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号工程”,更是建设现代化美好宣城的重要突破口和发力点。作为“一地六县”的重要组成和安徽主战场,一定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现实紧迫感,以实干实绩回报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厚爱。
弹指一挥间,这些高光时刻,在宣城答卷上熠熠生辉——
2013年8月,宣城加入南京都市圈,成为都市圈八市之一;
2018年6月,宣城与上海松江、杭州、嘉兴、金华、湖州、苏州、芜湖、合肥九市共同发布G60科创走廊《松江宣言》;
2018年9月,全国首张异地办理营业执照在我市发出;
2018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G60科创走廊扩大开放政策发布会上,我市与八城共同发布“扩大开放30条”;
2019年6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成果发布,区域一体化合作项目集中签约;
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炉,宣城位列长三角一体化27个中心区城市;
2020年11月,杭州都市圈第十一次市长联席会议同意宣城市成为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观察员城市;
2020年11月,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以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政策发布会上,九市共同发布《关于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以头部企业为引领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合作的实施意见》。
弹指一挥间,一个又一个美好愿景已化为生动现实,在宣城答卷上留下精彩注脚——
2014年,宣城海关开关、商检开检;
2016年,全省首个公路无水港“宣城无水港”建成;
2019年,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进出口额现已突破10亿元;
2020年,宣城(上海)科创中心、人才大厦项目落户上海市松江区。我市成立上海市安徽商会分会,签约全省首个长三角融合产业城项目……
这是对标沪苏浙的坚实步伐——全市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均与沪苏浙园区签署战略协议,承接产业转移。新建亿元以上项目长三角占比达80.3%,在建项目到位长三角资金增长16.4%。全域推行长三角“一网通办”,与上海市虹口区、无锡、常州、湖州、南京都市圈等签署医疗、人社、文旅、人才等合作协议。
这是融入长三角的现实成果——宣州经开区成为崛起的皖苏边界产业新城,郎溪经开区争当“一地六县”排头兵,广德电子电路产业园向着千亿产业高地进发,宁国经开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基地,绩溪经开区东接东向东融东联,旌德经开区加快建设健康制造产业集聚基地,泾县要成为长三角一体化文旅度假区……
风正劲,帆高悬,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未来更可期。
2020年,我市与无锡市、常州市、湖州市以及上海光明集团签署《共建长三角产业合作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一地六县”合作区规划建设已启动综合协调服务区和郎溪、广德片区建设,谋划设立安徽自贸区宣城联动创新区,谋划实施合作项目93个、总投资2378.2亿元。
6月,上海市松江区与我市正式签订《关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上海)科创中心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我市首家“科创飞地”聚焦生命健康、人工智能两大产业,探索“研发孵化在松江、产业化在宣城”的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
12月,在上海,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宣城市人民政府和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签订沪皖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共建合作框架协议;
在南京,南京都市圈九市(区)签署《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框架协议》,我市与南京、淮安市签署《共建宁淮宣生态经济带框架协议》……
新答卷 大手笔带来大提升
新时代新宣城新答卷,大手笔、大投入、大建设、大提升。
——20年,如椽大笔绘就“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
这是呼啸而来的高铁时代!
2015年合福高铁宣城段开通运行,2018年杭黄高铁绩溪段开通运行,2020年商合杭高铁宣城段开通运行,我市已有6个县市区(除宁国市)开通高铁。
这是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的主战场!
2010年起,一大批重大高速公路项目陆续开竣工,截至2019年底,我市高速通车里程从2000年的67公里增加到430公里,通车里程居全省第3,基本形成“三横三纵一环”区域高速公路网。宣广、芜宣、铜南宣高速环绕市区,成为全省第二个建成环城高速的城市;宣狸、溧广、宁千高速与邻省形成“逆向等高对接”。
这是道路建设的累累硕果!
我市一级公路通车里程位居全省第5,公路路况水平连续5年居全省第1。2005年-2010年五年“村村通”工程完成超过4470公里,全市所有建制村100%通上水泥(油)路,泾县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这是通江达海的航运新篇!
通过芜申运河宣城段、水阳江航道和汪联河航道整治,新增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60公里,结束我市没有高等级航道的历史。宣州综合码头、郎溪定埠港通航,宣城逐步从一个船舶大市发展成为水运强市。
这是期盼已久的起飞!
2020年12月,芜宣机场完成所有校验飞行科目,将迎来首次试飞,预计首条航线于2021年一季度正式开通。作为中国民航“十三五”期间重点规划建设项目,这个新机场将倾力打造面向长三角乃至全球的航空货运物流中心。
——20年,丹青妙笔书写城市建设华彩篇章。
这是挥毫泼墨的大投入!
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一直是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奋斗目标。城市建设投资从2002年的0.2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50亿元,“一江一湖一山一园一区”重点项目持续有力推进。
这是大刀阔斧的拉框架!
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17.3平方公里,增加至城市700多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和如今一环、二环、三环的建成区。
2017年8月,省政府正式批复《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规划至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100万、建设用地规模100平方公里,“双百”城市蓝图正一步步从纸上走向现实。
这是精心绘制的条条大道!
“三环十二射”编织城市骨干路网,2018年,宛陵路通车,城市“一环”闭合;2019年水阳江大道闭合道北段通车,城市“二环”闭合;2020年青弋江大道六标、七标等南环线路通车,城市三环道路框架基本形成。我市新建、改扩建主次干道117条计151公里,人均道路面积在全省领先。
这是一笔一画添上的新设施!
2012年9月20日,合工大宣城校区建成开学,圆了宣城多年期盼的“大学梦”;市图书馆、规划馆、体育中心成为城市新地标;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宣城中学新校区、北师大宣城学校、市客运总站、新火车站、市人民医院急诊外科楼等一批项目,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完善了城市功能配套。
这是绿意盎然的城市新景!
2020年12月20日,中央生态绿地建成开放。我市建成区绿地面积从建市之初的396公顷,增至2020年的2626公顷;公园绿地由43.2公顷增至567公顷。彩螺广场、府山广场、梅溪公园、明镜湖公园、宛溪河改造、宛陵湖公园、韩愈文化园、市植物园……一处处绿地,一处处景观……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凸现“人文盛地、生态福地、兴业宝地”内涵。
——20年,运笔如神彰显城市魅力。
2004年9月,宣城被授予“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称号。2014年通过复评,并更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文房四宝之城”。
还是在这个金秋时节,“首届中国·宣城文房四宝之乡文化旅游节”隆重举办。2009年起,我省将文化旅游节列为省政府主办的节庆活动之一,两年举办一次。
中国文房,诗意宣城。2020年10月24日,第五届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总决赛在宣城举行,200名参赛选手相约宛陵湖畔,以书法会友,以绘画寄情。
一路走来,列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华诗词之市、中国摄影之乡……一张张流光溢彩的城市名片,让新宣城芳华绽放、魅力四射!
这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2017年,我市获得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实现首战首胜,首创首成!2020年,又以全省第一位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连战连胜,夺得“两连冠”。
皖东南大地文明新风沁人心脾,红马甲、绿丝带……16万名志愿者在战“疫”、抗洪、创建、扶贫各个战场,春风化雨,传递爱心与温暖。
宣城好人,好人宣城,“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夏,“全国道德模范”王直、官东,“中国好人”周会明、周东红、毛胜利,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甘磊……一个个榜样的力量,激荡人心,传播正能量。
新答卷 大民生收获大满贯
新时代新宣城新答卷,民生篇章写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稳稳的获得感,在一项又一项民生工程的成果里。
2007年至2019年,全市民生工程共投入各类资金506.2亿元。
水润民心。20年来,我市一步步实现“上游建库、中游建闸、中下游治理、全流域兼顾”的水阳江流域防洪治理目标。2001年建成港口湾水库;2003年马山埠闸枢纽工程投入运行,2004年双桥闸工程完工;2015年水阳江整治工程基本完工。
在2020年雨情汛情接近历史极值的考验中,我市取得万亩圩口无溃堤、中小型水库无垮坝、无重大人员伤亡的重要成果。
稳稳的获得感,在一道又一道严密的社会保障线里。
社会保障实现从城镇职工的“单位保障”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根本性转变,建成了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2009年,我市率先在全国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11年提前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
稳稳的获得感,在脱贫攻坚的累累战果里。
这是举全市之力的攻坚战,更是久久为功的持久战。
这一战,我市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互为呼应、同向发力。累计安排财政扶贫专项资金超10亿元,实施扶贫项目2474个,贫困村集体收入平均水平由2014年的不足5万元,增加至2019年的25万元以上,全面消除了集体经济薄弱空白村。
这一战,我市建立健全精准识别、精准脱贫六项体系,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2020年,9.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0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这一战,尽锐出战,倾尽全力。全市346个机关事业单位结对帮扶村级扶贫工作,1.4万名帮扶干部全覆盖定期走访贫困户。502家非公经济组织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275.3万元。
这一战,956名驻村干部扎根基层一线,用汗水与心血铺就百姓致富路;109个扶贫工作队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用拼搏与奋斗书写可歌可泣的扶贫战记!
满满的幸福感,在每一个宣城人的心里。
老北门居民张根宝说,他的幸福感来自旧城改造。
2017年4月,北门改造项目迎来重整后的首批房源交付,76岁的张根宝和家人从低矮潮湿阴暗的老屋,搬进了宽敞明亮的100平方米高层住宅。老人说,老北门的新故事,就是新宣城的新故事。
飞彩新村居民胡青青说,她的幸福感来自市区住宅小区管理水平提升专项行动。
2020年市区对67个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改造,改造总建筑面积达到173.25万平方米,投资21263万元,1.8万户居民从中受益……她说,小区焕新颜,生活有品质。
宣州区澄江街道花园村村民们的幸福感,来自农村“三变”改革。
这个“安徽股改第一村”,“三变”改革分红大会首次分红总额达118.4万元。
浓浓的安全感,在平安宣城建设的脚步里……
我市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连续10年位居全省前列,平安建设考评连续8年获全省先进。
浓浓的安全感,在法治宣城建设的体系里……
我市成功申报第1期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探索总结出的“七大调解法”受到省委政法委的充分肯定,被誉为安徽两大特色调解法之一。
浓浓的安全感,在生态宣城建设的成效里……
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三战告捷,我市空气环境质量和优良天数比例稳居全省第2位。
浓浓的安全感,在绿色宣城建设的青山绿水里……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美好乡村建设,再到今天的美丽乡村,我市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扎实推进,彰显“中国绿都”的品牌魅力,打造美丽中国“宣城样本”。
浓浓的安全感,在健康宣城建设的全面提升里……
全市医疗机构数由2000年末的459个增加到2019年末的1239个,医改典型做法两次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在2020年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市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持续加大“防、控、治”力度,取得累计确诊病例全省最少、人口感染率全省最低的重要战略成果。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九万里风鹏正举。
2021年,是“十四五”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也是建设现代化美好宣城的起步之年。
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经济增速在全省奋力争先,经济总量在全省、长三角争先进位”的目标,让我们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昂扬的斗志,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加快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奋力交出“两个更大”宣城高分答卷,谱写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宣城新篇章!(全媒体记者 李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