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的“红色版图”,一处处抗战遗址和一座座纪念碑犹如红色火炬矗立在河套大地,这里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抗战历史博物馆”。
多年来,五原县人武部与地方党委政府一直在探索如何把红色文化优势转化为国防教育优势。2020年,恰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为了让更多人铭记中国人民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历史,缅怀先烈和死难的同胞们,并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国防教育。近日,由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人武部、县委宣传部主办,县文体旅游广电局承办,由县乌兰牧骑演职人员出演,以体现全民抗战、民族团结、国共合作等内容的首部抗战题材实景剧在五原抗战纪念园成功首演。
该剧以1940年“五原战役”中部分片段为原型,结合抗战纪念园实景,分为《群众转移》《战前准备》《日军罪行》《全民抗战》《全民动员》等章节。内容上融合了爬山调及红色抗战历史等特色文化元素,讲述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人民群众团结一致不畏艰难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
演出现场,令人震撼的音乐效果、恰到好处的烟雾特效,配以演员们的倾情演出,将战场的金戈铁马、荡气回肠展现得淋漓尽致,让现场的观众真切感受到了抗战的豪情,也增添了群众们的爱国热情。观众韩瑞刚说:“第一次在当地看到这种现场的实景剧,就像带我们回到历史现场一样,当年军民共同抗击日寇的那种爱国情怀很是感动,非常值得来现场看一看。”
据了解,全剧时长40分钟,参演的35人大多是县乌兰牧骑队员,创作团队及演职人员经过15天的反复斟酌、修改、排演,才呈现出现场的完美效果。
县乌兰牧骑演员杜慧芳感慨地说道:“虽然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至今已过75年,但我们不能忘记这段被侵略的历史。每一场演出,我们乌兰牧骑队的队员都全力以赴,带着感情深入角色。我在剧中扮演的蒙古族姑娘塔娜是妇女救国会的一员,主要负责前线提供物资和运送伤员。通过出演这部剧,使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在过去那种艰苦的环境下,人们浴血奋战、抵抗侵略的决心。”
据悉,《五原战役》实景剧填补了河套地区红色实景剧演出的空白。首演结束后,剧组将根据演出情况、群众反馈,进一步对细节进行调整完善,之后会在五原县抗战纪念园进行常态化演出,吸引更多的人走进这里,了解历史,接受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进而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
五原县是一个有着2400多年文字记载的古郡,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发生过许多名扬华夏的历史事件。北魏沃野镇(五原县)起义被史学家列为影响中国历史的百件重大历史事件之一。现代史上,冯玉祥“五原誓师”,彪炳史册;傅作义“五原战役”,闻名遐迩。近年来,五原县一直致力于红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从2005年起,五原县以这两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着手打造红色旅游景区。建成五原抗日烈士陵园、抗战纪念园、冯玉祥誓师广场、五原博物馆等红色旅游景点。
2017年,五原县投资约1.5亿元,在原烈士陵园处扩建了抗战纪念园,占地面积327亩,建筑面积9979平方米,包括抗战纪念馆区、烈士陵园区、历史风貌区以及老街区。集中展示了1931年~1945年内蒙古的抗战历程。五原抗战纪念园是一个集历史文化再现、爱国主义教育、互动体验、生态开放公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纪念园,目前已对外开放。五原抗战纪念园先后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内蒙古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蒙古国防教育基地、内蒙古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巴彦淖尔市县廉政教育基地等。
“有了阵地,有了我们的乌兰牧骑队,加上实景剧现场还原历史故事,这样更易于我们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我们将红色文化和国防教育融为一体,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星火燎原更广的大地。”五原县人武部负责人说。(云东霞 报道)来源:国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