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百炼成钢 |第三十一集《一五计划》
来源:荔枝新闻 作者: 发表时间:04-29 07:4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共江苏省委联合摄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这些画面,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然而,当画面定格、截图、放大,你会发现接受检阅的飞机、坦克型号五花八门。如此隆重的开国大典,为什么连统一的装备都没有?

原来,受阅部队装备主要是缴获的杂牌武器,来自24个国家的98家工厂。后来有人将开国大典阅兵式说成是“万国牌武器展览会”似乎也并不为过。

毛泽东后来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经过抗美援朝战争同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较量,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状况的要求显得尤其紧迫。为此,党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要求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

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的社论中出现这样一段话:“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人们还听到了一个新名词——“第一个五年计划”。

但是,对于刚刚从战争硝烟中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怎样编制国家建设计划,完全是一件陌生的事。

1952年8月,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来到莫斯科。此次访苏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征询苏联政府对我国“一五”计划的建议,并商谈援助建设的具体方案。

以苏联为主要学习对象,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这是在西方世界敌视和封锁下的新中国,唯一可行的选择。

边计划、边执行、边修正,就在参与编制计划工作的干部们不分昼夜地测算计划数据的同时,国内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已经热气腾腾地铺展开来。

在长春,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举行奠基仪式。

在鞍山,1953年12月,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举行开工生产典礼。包头、武汉的大型钢铁企业先后开始施工。

为生产出新中国第一辆汽车,长春汽车制造厂技术人员自制的汽车零部件有2335种,各种工装、非标图纸达10多万张,描图员就有100多人。就是靠着工人们你追我赶不服输的干劲儿,1956年7月13日,在一汽建厂3周年的前两天,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CA10型解放牌卡车终于驶下了装配线,C指的是中国,也是长春的首字母,而A代表第一的含义。

从这一天起,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结束了,人们热情洋溢的歌唱着收获成果的时刻。

“五十岁的老司机我笑脸扬啊,盼星星盼月亮啊,盼的那个国产汽车真就出了厂。”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在纵横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到处回响着的机械轰鸣声、劳动号子声和工具碰撞声,交织成一曲豪迈昂扬的奋斗者之歌。

“一五”期间,面对旧中国从未见过甚至从未想过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新中国的当家人们利用有限的资源,办成了许多前人无法完成的大事。五年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有68个全部或部分建成投产。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工业部门一个个建立起来,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办,旧中国重工业过分落后的面貌和不合理布局大大改观。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各项指标超额完成。

风雷动,旌旗奋,起宏图。从一穷二白到捷报频传,中国人民艰难而又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用奋斗为社会主义建设大业奠基。

1953年到1957年,“一五”计划五年间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新中国迅速从废墟上站起来,为我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