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这封来自美国的求救信,避开了美国特工筛查,被辗转送到周恩来手中。写信的,是钱学森。此时的他,已被美国政府拘留长达五年之久。原因是,这位已名满美国的火箭专家、空气动力学家,一心希望归国参加伟大建设。他在信中写道,包括郭永怀在内的许多海外同胞,“欲归不得”,他们“心急如火,唯恐错过机会。”
科学家们的归国之路为何如此艰辛?他们唯恐错过的机会又是什么呢?
新中国成立后,屡屡受到核威胁、核讹诈。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研制核武器迫在眉睫。1955年1月,中共中央、毛泽东做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的决定。毛泽东强调: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中央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15人专门委员会,负责组织和领导“两弹一星”,也就是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
钱学森在周恩来的直接帮助下,终于回国。钱三强、邓稼先、郭永怀等许许多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科学家,也都冲破重重阻碍,放弃个人学术成就的机会,因一个共同的目的,汇聚到一起。
郭永怀和众多科研工作者,秘密来到青海金银滩。在这个一度从地图上消失的“禁区”里,开始了为中国核武器研究隐姓埋名的历史。气候恶劣、苏联专家撤出、经济困难、粮食短缺,数十万人共同的决心,却未被动摇分毫。
1961年7月,郭永怀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人横跨“两弹一星”三个领域,工作异常繁重,常常彻夜不眠。警卫员要为他铺褥子,他却坚持只睡钢丝床,因为这样一翻身就能疼醒,不至于让自己睡得太久。
一切都在静谧而高速地运转着。
“五、四、三、二、一,起爆!”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见证了历史的人们欢呼、相拥。人群中,我们发现了郭永怀。这短短六分之一秒的镜头,是我们能找到的、他在试验现场仅有的活动影像。后来人们才知道,此时的他已率先投入导弹的研制工作。
有一年,年幼的女儿过生日,问郭永怀要礼物。这位忙碌的父亲满心歉意,只能指着天空说,那里以后会多一颗星星,那就是爸爸送给你的礼物。
但,郭永怀却没能等到再和女儿一起仰望星空的时候。
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带着一组热核导弹的重要数据,登上了飞北京的夜航班机。第二天凌晨,意外发生了……
在飞机失事现场,人们找到了两具烧焦的、紧贴在一起的遗体,是郭永怀和警卫员牟方东。两人紧紧抱住的,就是那份绝密数据。这份用血肉之躯守护的资料,安然无恙。
郭永怀牺牲22天后,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郭永怀参与研制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他许诺给女儿的礼物,终于出现在了天空里。
璀璨的星河,见证了科学家们一片赤诚、以身许国的精神。
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负责人邓稼先被确诊癌症晚期。他对妻子说: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选择你。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说: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党,是国家!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数不尽的闪亮的名字,把人们仰望的天空点亮。
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