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银像的传奇故事
在宣城旌德县档案馆,展示了一尊马克思银质半身雕像,据介绍,这座银像为纯银空心浇筑,高15.5厘米,重约300克。底座呈正方形,边长5厘米,印有俄文“卡尔·马克思”,内壁铸有俄文“第六号,莫斯科制造”。今天我要讲的就是关于这座银像的传奇故事。
1919年3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为了帮助东方民族培养革命力量,1921年4月在莫斯科成立了东方劳动者大学,简称东方大学。”同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党先后选派了任弼时、肖劲光、王若飞等人到莫斯科学习。
在东方大学的学习班,各国青年学员都对马克思敬仰有加。虽然当时马克思已经逝世30多年,但学员们经常打听马克思的形象、生平和学习过程,很想找到马克思的遗像带回国内。
随后,共产国际接受了学员们的建议,专门请人塑造了十座马克思半身雕像,并将其中一座赠予中国。1924年,肖劲光带着银像回国。
肖劲光回国后,回到了曾经工作的安源路矿,当时旌德的年轻小伙梅大栋也在安源。
梅大栋是旌德三都梅村人,他毕业于宣城第四师范,在学校他是一个思想进步的青年,受到老师恽代瑛和肖楚女的赏识,1923年,恽代瑛推荐他到江西安源路矿,担任职工子弟学校教师。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的秘书。彼时,刘少奇担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总主任。
当时,刘少奇就把银像交给梅大栋,让他负责保管。 1925年9月,安源党组织遭到反动军阀的破坏,为保存革命力量,人员被迫疏散。梅大栋离开安源之前,刘少奇郑重地嘱咐他,希望他把银像安全带回皖南,开展革命活动。
回乡时,梅大栋乔装成矿工,把银像裹在衣服里,藏在背篓底下,上面盖上破衣服、臭袜子,趁乱混出了安源。回乡的路上,他几次遇到盘查,梅大栋只能绕开大路,走山间小道,终于在1925年10月,将银像带回了旌德三都梅村。也就是今天的旌德板书龙川。
回到旌德后,梅大栋没有辜负党组织的期望。在三都梅村,梅大栋与芜湖团地委派来协助工作的中共党员曹宣天创办了一所农民夜校,先后有40多名进步青年在夜校学习。
一边教青年农民读书认字,一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革命宣传。梅大栋接到上级指示,可在夜校学员中发展一批进步青年入党。有一天晚上,包括梅大栋的弟弟梅大梁在内的7人站在马克思银像前,举行了庄严的入党仪式。随后,中共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支部成立,这是安徽境内长江以南第一个党支部。
凭借星星之火的力量,梅大栋等党支部成员在当地成立了农民自卫军,逐渐发展壮大到周边村庄,人数也达到800多人。
1928年,旌德当地发生反革命政变,党组织被严重破坏。几个月后,梅大栋和胞弟梅大梁被捕。梅大栋逃脱后与家里失去联系,而梅大梁惨遭杀害,年仅19岁。梅大栋家的房屋随后被反动势力查封,家人被迫搬到柴棚居住,处境十分险恶。
梅大栋的母亲宋坤荣平时被儿子耳濡目染,深知这座银像的重要。她将银像用纸包起来,外面裹上几层布,埋在了柴棚的地下,上面堆上瓦砾、木板和稻草。反动势力几次抄家,都没有发现,这座银像也就一直保存了下来。
宋坤荣去世后,保护银像的任务落在了梅大栋后代的身上。直到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梅大栋的儿子将银像交给了旌德县人民政府。历经梅家三代人的保护,银像终于重见光明。
这尊马克思银像虽然只有手掌大小,但意义非凡。上世纪初,它从遥远的异国辗转来到中国,历经波折在皖南偏远山村幸存下来。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它犹如一盏明灯,点燃了皖南革命发展的星星之火,也书写了安徽党史上光荣的一篇,也给后人留下了独特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