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奋楫扬帆逐浪高——五年来我市推进工业强市综述
来源:宣城日报 作者: 发表时间:09-15 08:19

宣城经开区。

工业,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抓发展必须抓产业,抓产业首在抓工业。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工业强市”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战略选择,连续多年新春第一会聚焦工业发展。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打响“绿色智造”宣城品牌,工业经济蹄疾步稳,走出一条量质并举、质效齐升的赶超跨越之路:

发展跑出“加速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9.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2020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88户,创2017年以来新高,成为全省6个净增长城市之一。今年1-7月份,全市规上工业企业1630户,居全省第5位。

总量跃上“新高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由2015年底的11位跃升至第8位,占全省总量比重由2015年底的4.1%提升到5.1%;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突破20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

效益实现“新突破”——“十三五”期间,我市工业以年均2.47%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工业经济年均9.1%的增长,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5年累计下降24.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35.5亿元,年均增长16.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8.44%,较2015年底提高1.67个百分点。

结构呈现“新面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的“半壁江山”,分别达到51.7%、56.9%,较“十二五”末分别提高26.8个百分点和20.2个百分点;战新企业519户,居全省第3位;高新企业380家,居全省第6位。一大批高成长性企业为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创新驱动助力“智造”升级

人口红利弱化、城市化与工业化脱节,信息化水平滞后……面临新挑战,工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工业转型最首要的是创新驱动,最关键的是技术升级。

2016年,我市早早布局,确定“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总基调,开展“工业转型升级年”活动,在全省率先出台《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方案》,谋划编制了1091个“调转促”重点项目。

《中国制造2025宣城行动方案》、《宣城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基地)布局规划》和《宣城市工业经济发展指南(2016-2020)》等一系列文件出台,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绘出明确路线图。

2016年,我市成功承办安徽省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产需对接会,现场签约机器人54台,达成意向企业40余家,合同意向销售机器人150余台。

久久为功,厚植优势。此后我市持续开展“双百”项目和“千企升级”,每年选择单体超千万元技术改造项目200个以上和新开工、新投产新兴产业项目各100个以上,通过加大投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十三五”期间,1000多户企业实现技术升级,全市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和试点6个、省级智能制造专项5个、省级智能工厂7个、省级数字化车间48个,均居全省前列,并累计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3000余台。

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线上,一排排大型机械设备隆隆作响,机器手臂不停翻转,代替工人成为“主角”。从“智能车间”到“智能工厂”,智能制造不断向纵深推进,“设备红利”“科创红利”日益凸显。

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2016年,我市确定了广德经开区PCB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泾县经开区高效节能电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宣城经开区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等,为首批5个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着力“补链强链”,强化“招大引强”,推动重大科技专项……在“绿色智造”为主线的发展模式下,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51.7%、56.9%。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85家,“隐形冠军”企业45家,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达212个。

制造业的发展含金量十足——

今年6月,坐落于宣城经开区的安徽华晟新能源刷新世界纪录,在166尺寸单晶异质结电池上转换效率达到25.23%;

中鼎集团拥有研发人员1230人、专利850项,建成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多个研发平台及两个海外研发中心,成为国家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

新材料产业规上企业96户,比“十二五”末净增34户,产值达200亿元,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富凯特材的高端轴承钢及润滑脂项目入选国家强基工程;

宁国的电子元器件产业拥有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00项企业专利……

产业集聚,因聚而变,因变而强。5年来,我市已形成“2+8”特色产业体系,其中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产业高速发展,在全省乃至长三角区域均有一席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宛陵科创城2020年7月建成,同年8月,G60科创走廊宣城(上海)科创中心、人才大厦项目落户上海市松江区。两大平台将为我市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汇聚要素,成为撬动创新发展有力“支点”。

为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我市还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合作,先后成立了宣城先进制造业技术服务中心、宣城(中机)产业研究院、安徽工业大学宣城研究院。我市引进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在宁国建立起全国县级第一家分支机构。

“宣城制造”向“宣城智造”的转变,进一步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凝聚后劲。

数字赋能开辟崭新赛道

在广德电子电路产业园,相对于其他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的企业,捷圆电子以其24小时极速打样出货,成为独一份的存在。“全球最快”定制生产的独特优势,也为企业在4年内赢得了来自全球160多个国家、地区的20万家客户。

捷圆电子为什么能这么“快”?这就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显现的成效——企业总部为杭州的互联网公司捷配科技,选择印制电路板作为切入点后,捷配科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自主研发了智能生产、计价、拼板、客服响应系统等多个系统。

企业内部,细到每个工位、每道工序、每块拼版,大到全厂效率流量、运行趋势、全球订单,都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企业之外,电子产业协同智造平台以全流程数智化系统赋能传统PCB生产,打破工厂界限,实现了需求端和生产线的精准对接。

和传统技改不同,工业互联网并不需要大幅对机械设备升级换代。通过平台提供的工业软件、工业解决方案和服务商等数字化工具,中小企业也可以实现数字转型。

宣城也是一样。作为经济后发地区,工业互联网这条新“赛道”,为实现超越发展创造了可能。

抢抓数字经济“风口”,我市积极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先后出台《宣城市“万企上云”活动方案》《宣城市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宣城市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系列文件,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

从夯实网络基础、狠抓大数据中心建设,到开展“万企上云”、实施“智能制造”、积极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我市多维度发力,持续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

产业数字加快融合——“十三五”期间,全市“触网上云”企业累计达1万余户,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改造企业570户,获得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认证企业79家,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12个、国家试点示范平台2个、G60科创走廊优秀平台5个,初步形成了“综合平台+行业平台+企业应用”的体系。建成5G基站1180个,市县核心城区、开发园区5G网络全覆盖。宛陵大数据中心、苏皖合作示范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等一批项目全面铺开,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输出能力不断深化,覆盖领域持续拓展。企业积极创新场景应用,黄山胶囊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空心胶囊生产模式使生产效率提高128.47%、运营成本降低27.54%,司尔特“工农云网”让个性需求的规模化生产得以实现。

数字产业渐具雏形——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规上企业超过150户,2020年实现产值200亿元,宣城智谷软件产业园已初步形成地理信息、软件外包、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四大特色产业;安徽宇呈“北斗AI空间信息采集”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厘米级”服务,SAP宣城工业互联网创智中心用数字赋能企业转型升级,宣城市大数据产业园已为超1000家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

工业互联网发展从“点上出彩”、“线上结果”向“面上开花”迈进,更多企业实现“上云用数赋智”,我市在发展数字经济进程中步履铿锵。

新型制造厚植绿色基因

工业强市,生态立市。绿色智造之路,必然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

为推动绿色生态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我市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强化绿色发展的刚性约束,合理布局工业发展功能区,实现资源与项目的最佳配置。

2016年,我市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全市重点支持发展的主导产业。2020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140亿元,是2010年的40倍,初步形成了以泾县节能高效电机泵阀、郎溪特种装备为特色的产业集群。皖南电机YBX4系列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和博瑞特WNS10-1.25-Q卧式内燃燃气蒸汽锅炉入选2020年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

2018年起重点推进绿色制造工程,出台并实施《宣城市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实施《宣城市绿色工厂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大力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

位于宁国的保隆(安徽)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就是这其中的一例优秀典型。2018年,企业获得绿色制造企业认定后,优先选用绿色工艺、技术和设备,持续巩固提升绿色制造成果。

据悉,2018年以来,保隆汽配针对废水处理系统进行了2次工艺升级,提升隔油、生化处理单元的处理能力及效率,新增环保除尘设施及收集系统两套,提升切割、打磨粉尘收集和处理效率,对燃气锅炉进行低氮改造,新增废水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效率提升与节能降耗同步推进,智能制造与绿色生态相得益彰。

从“十二五”起,我市就采取差别电价、财政补助、“上大压小”等措施,分阶段、分批次淘汰小水泥、小煤炭、小钢铁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引导化工、医药等重污染企业有序集中入园,实现污染集中排放、集中处理。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排查整改“散乱污”企业1118家,其中取缔关闭944家、整顿规范174家。

“十三五”期间,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0家、全省第3,国家级绿色园区2个、全省第1,省级绿色工厂22家、全省第2。2019年,全市万元GDP能源消费量由2015年的0.602吨标准煤/万元降至0.486吨标准煤/万元。2020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较2015年下降1.7个百分点。

释放错配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我市还积极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以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加快“腾笼换鸟”,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2019年,安徽五行动力新能源有限公司由前锋电子企业成功嫁接。其后,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完成项目建设,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迅速投产见效,进一步推动宣城经开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模发展壮大。

在“僵尸企业”处置专项行动中,我市建立正常项目、低效土地、闲置土地、问题企业分类台账,采取回购、嫁接、重组盘活等方式促进“老树发新芽”。近三年来,成功处置“僵尸企业”和低效企业249家,盘活存量土地、闲置土地近2万亩,为工业经济挖潜增效腾出了空间。

征程万里风正劲。踏上新起点,我市将勇立工业经济潮头,奋楫扬帆、逐浪向前,用实干和担当交上宣城工业强市高分答卷。

【责任编辑:徐健】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