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上午,“非凡的成就·宣城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宣城市城乡建设发展专场召开,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韦威介绍了宣城这十年中心城市建设方面主要进展和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宣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宣城市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凝心聚力、披荆斩棘,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增强城乡居民获得感和满意度,擘画了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新图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蝶变·城市空间格局突破
十年来,我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G60科创走廊建设、“一地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等战略机遇,以建设长三角中心现代化城市为总定位,以“一江两湖三片区”为重点,同步加快建设东部新城,实现了中心城区从沿江发展到跨江发展、再到拥江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基本构建起“依山、拥江、滨湖”的城市空间格局。截至2021年底,宣城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已达70平方公里,较2012年增加21.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36.56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15.79万人。
扩能·城市路网能级提档
十年来,我市着力提升中心城区枢纽能级,扎实推进城市道路路网建设,现已初步建成“三环十二射”骨干路网体系。累计完成环城大道、向阳大道、宣水路、水阳江大道、滨湖路、陵阳路、宛陵路、创业路等106条市政道路建设。持续加快青弋江大道九标、阳德路东延等城市主干路建设,其中青弋江大道九标计划2024年完工通车,届时我市将成为省内继合肥后第二个拥有三环的地级市。截至2021年底,建成区内已建成道路总长度约584.87公里,较2012年增加267.38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35.16平方米,较2012年增加13.56平方米。
安居·城乡统筹发展共享
十年来,我市统筹推进城乡住房民生保障工作,从城市到农村,全面改善城乡群众住房条件。围绕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及配套完善,全市累计完成新开工棚改约 7.81万套、基本建成约8.18 万套,累计约让20万群众实现“出棚进楼”,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12年的31平方米提升至如今的40平方米。围绕脱贫攻坚住房安全保障,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9.2万户,惠及农村人口近19万人。2021、2022年接续实施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1100户,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宜居·城乡人居环境提质
十年来,全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414个,改造建筑面积约710.98万平方米,改造户数约7.38万户。其中,市本级改造老旧小区109个,改造面积约384.21万平方米,惠及居民4.51万户。同时,我市以农村生活垃圾运行体系和设施载体建设为重点,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目前,我市“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市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基本建成,村庄清扫保洁基本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惠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
十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构建起惠民便民、功能多元、均等化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成就了宣城人民的“大学梦”,宣城中学新校区展示了徽风诗韵的美丽新校园,市人民医院急诊外科楼有效提升了宣城公共医疗卫生水平。市体育馆、市规划馆、市图书馆、市妇幼保健院、皖南医药卫生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宣城学校等重点项目的建成,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配套。
宜游·绿色生态优势厚植
十年来,我市先后建成宛陵湖公园、泥河公园、韩愈文化园、宣城植物园、中央生态绿地等城市公园,建成水阳江大道、鳌峰东路延伸段等几十条园林景观道路,山水园林城市格局基本形成。截至2021年底,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83平方米,较2012年增加了8.86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5.01%,在全省处于领先位次。累计投入20余亿元,对市区清溪河、解放河、宛溪河、梅溪河、道叉河、泥河连接河等6条城市内河进行综合整治,打造沿河城市特色滨水景观带。先后完成状元路、锦城路、叠嶂路等18条老城区市政道路雨污分流改造,累计完成改造20公里,同步实施“白改黑”道路提升。持续实施水阳江生态蓄水工程,城市活水工程正在有序推进。城市水环境不断改善,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传承·历史文化根脉延续
十年来,我市共申报五批次中国传统村落,中国传统村落保有量达到67个,位居全省第2位。2020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制定《宣城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该条例已于2021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绩溪县于2022年3月被国家列入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为安徽省唯一入选的示范县。目前,我市市域范围内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级名城1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省级名镇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6个、省级名村5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4处;已公布历史建筑329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