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宁国:以产业升级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苏艺 发表时间:09-15 10:35

【新征程 话发展】

以产业升级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专访宁国市市长杜德林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从一个“八山一水半分田”和“吃粮靠调进,财政靠补贴”的皖南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2022年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61位,40多年来,宁国市靠着“开放包容”的精神和“工业立市”的思路,让县域经济出现了突飞猛进的跨越。

新时代,新征程。宁国市如何牢牢抓住汽车零部件制造这个首位产业,朝着“具有产业竞争力、城市吸引力、区域影响力的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中小城市”的目标而努力,中安在线近日专访了宁国市委副书记、市长杜德林。

从山区穷县成为全国百强县宁国做对了什么

宁国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在改革开放之前是皖南有名的贫困县,“吃粮靠调进,财政靠补贴”,到2013年才结束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至今仍没有一条高铁通车。

“先天不足”,交通不便,宁国是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杜德林介绍道,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宁国依托上海“小三线”基础,学习“苏南”“浙北”模式大办乡镇企业和县域工业,参照“温州模式”推进企业改制,夏鼎湖等一大批本地和外地企业家扎根创业。1987年摘掉了全国贫困县的帽子,1995年进入“全国百强县”,2000年以后连续多年位居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前列,位居2022年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61位,安徽省首位,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30家,培育了上市企业8家。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应该说,主要得益于宁国人民始终保持“开放包容、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宁国始终坚持“工业强市”目标毫不动摇。

围绕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宁国做了什么

上世纪80年代,宁国市就开始生产汽车零部件,经过40多年发展,这个产业已经成为了宁国市的首位产业。近年来,宁国市围绕特色产业的发展,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近年来,宁国相继出台《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等文件,大力实施“产业提升”“规模再造”等行动,引导企业向新能源汽车、特种行业密封件、重大装备等领域拓展,推动零部件向集成、总成方向发展,力争集聚形成千亿级的宁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目前,宁国已经集聚了汽车零部件企业450余家,汽车零部件规模企业93家,2023年上半年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20亿元,同比增长19%。

宁国每年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4000万元,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奖扶,大力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企业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等。目前,宁国80%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拥有3个国家级研发平台,70多个省级研发平台。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2022年推出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着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共30条。2023年,对重点产业高层次人才直接给予住房奖励,已落实奖励住房23套。

如何用科技创新为产业升级赋能

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科技创新是第一要素。杜德林介绍,近年来,宁国以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为主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先后入选国家创新型县(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

近年来,宁国先后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37项,引导汽车零部件产业逐步从零件向部件、总成件升级布局,电子元器件产业陆续涉足电力、风力、机车、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耐磨铸件产业向高端精密铸造发展。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载体,研究开发出一批科技成果,以产业投资基金为推手,迅速壮大企业发展实力,快速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

宁国依托主导产业,先后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共建了宁国汽车产业研究院、安工程(宁国)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积极对接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共建宁国化工园区中试基地,加大对高校科研成果的引进孵化转化;成立安徽农业大学•宁国市科技小院,首批派驻10名硕博研究生来宁实践锻炼。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地合作,助力企业提升技术攻关能力,撬动高校创新资源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新征程上如何绘就城市发展新蓝图

蓝图已经绘就,昂首再启新程。宁国地处皖浙两省交界,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不断走向深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宁国市将如何自我定位,锚定未来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宁国的产业基础、区位特点、环境禀赋等多方面因素,我们提出宁国要打造‘具有产业竞争力、城市吸引力、区域影响力的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中小城市’的目标。”杜德林告诉记者。

到“十四五”期间,宁国将抢抓国家统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贯彻国家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碳达峰碳中和、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举措,着力把宁国打造成新兴产业集聚区、城乡融合示范区、低碳转型样板区、区域合作标杆区、共同富裕先行区,力争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52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

QQ图片20230914085843.jpg

(记者:苏艺 李浩 刘职伟 唐进民 喻学超 视频配音:许萌萌 海报设计:罗中琳)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