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真情实意“蹲”下去,真招实策解难题
调查研究的成效,是衡量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效的一个关键“度量衡”。
调研“开路”,这是安徽谋工作、抓发展的重要方法论。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省委领导带头示范,频频采取“四不两直”等方式,深入全省多地开展调查研究,从淮南到阜阳,从“城中村”到田间地头,从工厂车间到企业院校……在不同的角落,一一留下了省委领导调研的足迹。
“头雁”领航,雁阵齐飞。“传家宝”在安徽得以深深扎根、开枝散叶,在火热的基层实践中广见各层面以调查研究谋事成事的身影。
田地里的事,是关系“饭碗”的大事要事,丝毫不能马虎。聚焦强农兴农的关键事、难点方面,安徽农业部门290多个调研课题一字排开,着力解决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等领域的一批难题,有效夯实“三农”压舱石。
人民群众的关切事,皆是“天大的事”,当首先办、优先办。办好的前提,就是把调查研究做实做细做深,拿出真招实策,推动问题解决。连日来,安徽交通领域下沉到与群众出行息息相关的高速公路收费道口、道路建设现场等场所,找痛点、疏堵点,让阻碍“皖美高速”大路网建设的一批难题得以化解。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省委领导高度重视的民生工程。在皖的高校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等作为调研的重点、发力的“靶心”,通过推进专业、产业、就业、创业携手联动,为高校学子打开了一个个可感可触的追梦空间。
一桩桩调研,一项项行动,皆是安徽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不断打开突破口,就要持续品好“梨子”的滋味。
譬如,田间地头里还有什么急难事,农资、田管、浇灌等能否跟得上,农民种田还有什么困难?要摸清这些问题,只有亲自下基层“尝梨”,才掌握实情、把准脉搏,为基层精准排忧解难。从田间地头到火热市场,从科技一线到扎根江淮的万千企业,再到来皖投资创业的市场主体,家家户户的需求千差万别,每个主体面临的困难也不尽相同。
这就要求,各层面、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情实意“蹲”下去,在千头万绪、交错复杂的基层工作中理清“线头”,在村社小巷、群众身边听真言、摸实情、取真经,在火热的基层实践中获取“社情民意”,继而打开工作局面。
调查研究如何有效打开?关键在于能调研、会调研、善调研。基层对政府的感情,对部门的热情,是靠领导干部一趟趟跑出来的。不论是省委领导带头下访接访,与企业负责人聊市场、谈困难、解难题,还是与老百姓坐在一起问需求、听诉求,一桩一件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心头事”,全省上下这样为民办实事的一举一动,老百姓看在心里,记在心田,干群“鱼水情”就是这样涵养而来的。
调查研究是成事之基。不久前,安徽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省大兴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明确了18个方面重点调研内容。这是我们尤须精细化、高质量答好的“必答题”。全省上下、各行各业不仅要积极领题、精准立题,还要带着问题去调研,通过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发现真问题不容易,解决现实问题更难。领导干部抓实调研,就要善于以“小切口”做好“大文章”,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企业,细细品尝“梨子”的滋味,发现并解决问题。要善于利用沉浸式体验、耳听八方、顺藤摸瓜等调研方式,精准解剖麻雀、推出真招、有效破题,见到实实在在的“疗效”,切实以主题教育的扎实行动,推动现实问题有效解决,为江淮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凝智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