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土特产 “生金”促振兴
——胡村回族村发展乡土特色产业侧记
■王香 记者 徐晨
大棚中,一棒棒香菇点菌待养;山林间,蓝莓桃李瓜果飘香……近几年,在宣州区沈村镇胡村回族村,这些具有乡土特色的农产品,驶入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乡村振兴的突出亮点,让村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合作社里“菇”事多
近日,走进胡村回族村乡情食用菌培育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大棚依次排开。大棚内,一个个菌包整齐摆放,菌菇攒着劲儿似地想要从菌包里“冒出头”。
“这批菌菇即将采收,一共可以收6茬哦!”杨树林是合作社负责人之一,在查看菌菇长势时激动地拿出一个菌包向我们介绍。随后,杨树林带着我们顺着大棚径直向前,一探提高菌包品质的秘密基地——养菌室。
随着合作社规模逐步扩大,相应的配套需求也越来越多。养菌室是食用菌规模化种植的刚需,可以提高菌包成活率,也能够成功延长菌菇保存时间。于是,2023年,该村利用138万元乡村振兴资金新建了菌包养菌室。
“过去菌包成活率在80%左右,有了养菌室后,能够很好地控制温度,菌包成活率也随之大大提高,一般都能达到95%。”杨树林说,从合作社目前生产情况看,今年全年可以生产出200多万个菌包,效益明显提升。
木耳、秀珍菇、松茸……合作社里的食用菌种类多、长势好,市场广阔,村民们有的在此务工,有的参与种植。小小食用菌,为当地群众撑起了“致富伞”。
今年63岁的袁先荣是沈村社区人,去年来到合作社从事配料工作,这份家门口的活让他鼓了腰包又过得充实,“配料比较简单,也很轻巧,一年下来的收入能有4万元,对我来说很满足。”
如今,胡村回族村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村里的特色产业,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山林间的小“莓”好
胡村回族村位于我市的东南边,紧挨南漪湖,环境美,生态优,这些优势为村里大力发展农业和旅游提供了良好基础。
距离合作社不远处有一大片山林,宣城市国慧蓝莓种植家庭农场正“住”在这郁郁葱葱的山林间。
放眼望去,一张张白网铺展开来,十分特别。走近些,原来网下藏着的竟是颗颗蓝莓。只见一株株蓝莓树随微风轻轻摇曳,饱满圆润的蓝莓点缀在青枝绿叶之间,农场负责人计国慧提着篮子,穿行在蓝莓丛中,熟练地选果采摘。
每年5月至8月是蓝莓采摘季,对于计国慧一家来说,也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虽然辛苦,但丰收的喜悦无可替代。
计国慧介绍,目前农场种植了50亩蓝莓,以游客采摘为主,也会通过电商销往江苏等地,“每年蓝莓上市时,我们会请村民帮忙采摘,日常管护也会让他们过来帮忙,带动他们增加收入。”
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乡土特色品牌。沈村镇乡村振兴站站长卞君表示:“一方面,我们对胡村回族村现有的乡村产业项目进行巩固拓展,延伸产业链;另一方面,结合产业基础,不断走出去、引进来,招引更多适应发展需求的产业项目。今后将继续为特色产业谋思路、为村民致富找门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