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寿春城,楚国最后的十九年
——访寿县博物馆原馆长、寿县古城办顾问李凤鑫
“公元前241年至前223年楚国定寿春(今寿县)为都,延续了其800年王朝最后的19年。”4月16日,谈到楚文化在寿县的历史脉络,从事楚文化研究多年的寿县博物馆原馆长、寿县古城办顾问李凤鑫如数家珍。
史学界有种说法:“江汉流域是楚头,江淮地区是楚尾”。历史上的楚国从荆山沮水边立国,到淮河岸边灭亡,前后经历了800年时间,都城从“纪郢”到“鄢郢”,再到“陈郢”,最后迁往“寿郢”,即今天的寿县。
“寿县作为楚文化的最后积淀地,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20世纪以来,安徽省境内以寿县为中心陆续发现了众多楚墓,出土了大量文物。”李凤鑫告诉记者,1933年、1938年,原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幽王墓,出土了包括楚大鼎等重要文物在内的随葬品4000余件套,这些文物开启了现代楚文化研究的先河。
走近位于寿县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漫步馆外镌刻着“一步千年”字样的玻璃步道,迎面而来的是5米多高的新铸楚大鼎。步入博物馆,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又回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钟鼓铿锵、淮水汤汤,以寿为名、源远流长。
“楚金币是我国货币史上最早的黄金货币,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寿春城遗址及周边地区先后三次发现金币窖藏,总计195件、总重量近20千克,品种丰富,数量为全国之最。”李凤鑫告诉记者,寿县还先后出土了附盖三足羊形铜尊、鄂君启金节、大府铜牛等大量举世瞩目的楚国重器。
公元前591年,楚国为完成问鼎中原、饮马黄河的目标,把寿春作为强有力的后方。在那段岁月里,安丰塘的修建完善,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历史上曾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两岸不如安丰塘畔,鱼米之乡,旱涝保收。
寿春,作为楚国最后一座都城,在这里共经历了考烈王、幽王、哀王和负刍四位楚王。楚国迁都寿春后,江汉文化与淮夷土著文化经过长期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寿春城为中心的特色鲜明的江淮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灿烂篇章。
“坐落于寿县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李凤鑫说,随着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和完善,随着武王墩墓神秘面纱的逐步揭开,寿春城与楚文化的故事将得到更加科学、详尽、生动的追溯与描摹。
(记者 柏 松)
图源:《美篇》李菀
图源:《美篇》李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