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刀先、落刀成形。6月4日,2024歙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暨长三角区域歙砚雕刻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安徽省行知学校非遗职教中心举行。
来自黄山市各区县,宣城郎溪、旌德,浙江绍兴、淳安,江西婺源、玉山等地的70余名砚雕从业人员同台竞技,获奖作品将与砚雕大师名作一道,向游客和研学团队展示。活动期间,歙县、婺源县、玉山县等地发起成立歙砚产业发展协作联盟。
笔、墨、纸、砚并称为中国“文房四宝”。作为中华文明的见证者与记录者,文房四宝的诞生,使中国迈入记录历史、抒发情感的时代,并创造了独特风格的书法和绘画。
安徽是文房四宝的重要起源地,其中徽墨歙砚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于一体,是文房四宝的杰出代表和徽州文化的经典之作。徽墨素有“一两黄金一两墨”“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1915年获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宋人将之比作“和氏璧”,南宋后主李煜称“歙砚甲天下”。2006年,徽墨、歙砚制作技艺同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歙县是“中国徽墨之都”,其制墨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唐。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徽墨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美洪介绍,徽墨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配以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历经炼烟、和料、锤打、定型、描金等10多道制墨工序制作而成,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留下的墨迹可经上百年而不褪色。
“有了徽墨,才有了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周美洪告诉记者,用徽墨创作中国画,能达到“墨分五色”的效果,丰富了传统书画艺术的表现手段。如今,在古徽州区域,有徽墨生产企业约50家,从业人员约2000人,年产量500吨至600吨,产值约1.5亿元,一代代传承和保留着经典徽州的文化印记。
有了好墨还要配好砚,一方好砚才能“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日不结冰”。而同产于徽州的歙砚,恰是徽墨的绝配。
“歙砚驰名于唐代,苏东坡、欧阳修等名家都写有诗文赞誉。歙砚按石材纹理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100多个品种,按雕刻手法分浮雕、阴刻、圆雕、镂空雕、线雕、影雕等。”歙县歙砚协会会长方叙彬介绍,歙县是“中国歙砚之乡”,目前仍有2000多人从事歙砚制作,年产歙砚近80万方,销售额约1.5亿元。
一生择一业的故事,在外人看来总是浪漫,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个中的酸甜苦辣。从20岁拿起刻刀,到年近花甲仍匠心不辍,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歙砚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祖伟把时光刻进作品,潜修“取精用宏、尽微致广”的砚艺大道,探索雕刻徽州的新境界。即将开幕的雕刻徽州非遗技艺精品展,王祖伟选送了《蛟龙戏水》《观瀑图》两件歙砚参展作品。
徽墨在歙砚中缓缓晕开,笔尖在墨中稍稍一蘸,或一挥而就,或反复点染,洇出了一幅幅山水,沉淀下了厚厚的徽州文化,也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这浓墨中缱绻舒展。
“正因为有一代代传承人的执着坚守和薪火相传,徽墨歙砚才历久弥新,成为构筑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科长方劲松告诉记者,黄山市以项目为抓手,以活动为载体,制定徽墨歙砚地方标准,设立传承基地,搭建多元化传播体系与应用场景,推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目前,黄山市拥有文房四宝类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7人,其中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6人,是全国徽墨歙砚最大的生产基地。(记者 吴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