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2024年市直单位百名科长“五比五评”活动参评对象,我始终践行创新驱动理念,立足“高”“新”定位,不断提升工作效能,积极推动科技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是抓企业培育,做强创新主体。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技工作的主要对象。我们在全省率先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三清零”行动,首创高新技术企业指南,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科技日报》头版刊登我市科技企业“三清零”工作经验;我市新获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04家,均创新高;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1家,居全省第3位;新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0户,居全省第4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户,居全省第5位。
二是抓平台建设,做实创新载体。实施创新平台建设推进行动,从申报条件、建设主体两个维度,梳理创新平台申报条件清单、可申报企业清单,助力创新平台建设服务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创立全省首个光伏领域产业创新研究院、首批安徽省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中鼎密封件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组获评优秀等次;新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45家,均居全省第2位;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6家,创历年之最;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平台406家,提前完成“十四五”工作任务。
三是抓成果转化,做活创新资源。坚持以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紧紧抓住影响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和配合的关键变量,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常态化开展“千企大培训”“百所高校行”“双创汇”等活动,“科技副总”引才经验在全省示范推广。平均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100.5人,居全省第5位;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比达3.94%,居全省第6位;科技贷款同比增长33.6%,居全省第3位;年均对接产学研合作项目300项以上,连续3年入选省“同心科创工程”项目,数量居全省第2位。
四是抓能力提升,做优创新生态。围绕“追赶江浙、争先江淮”要求,以争先进位为工作导向,以建设科技强市为工作目标,制定“大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在全市科技系统营造比学赶超全域创新氛围。宣城市连续2年入选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宁国市连续2年在创新驱动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方面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宁国市、广德市入选2024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科技创新指数排名全省第5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68%,居全省第5位,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7.9%,居全省第4位。
新征程上,我将时刻谨记“科学技术要打头阵”指示要求,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为现代化美好宣城建设作出贡献。
(市科技局高新技术科负责人 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