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潮涌风正劲 长合扬帆征新程
坚决扛牢推进长合区改革建设重大使命
■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
宣城市苏皖合作示范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 王昌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发出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时代最强音,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更深层次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作为全省、全市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前沿、主阵地,我们将按照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坚决扛起“桥头堡”的使命担当,全面对标学习沪苏浙改革创新经验,锐意改革进取,注重系统集成,进一步明确长合区改革建设的路线图、任务书,努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
2023年,市委、市政府站在全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改革开放高度,高瞻远瞩、科学谋划设立了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自去年9月12日长合区实体化运作以来,我们用好省委赋予宣城先行先试权,全面等高对接沪苏浙地区一流营商环境,谋划实施一批重点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工作实效。今年以来,长合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4个,总投资266.06亿元,同比去年分别增长14.8%、29.5%,单个项目平均投资额7.85亿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倍;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1个,总投资105.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49.9%;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21个,总投资8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0%、236.8%。
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作为代表安徽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省级重大平台,是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我们将聚焦聚力、唯实唯干,奋力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率先突破。
一是锚定“桥头堡”+“排头兵”,奋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新地标”。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是长三角唯一的“一市三省”毗邻产业合作区,是沪苏浙进入安徽的“第一站”,是安徽省最稀缺、最重要战略资源。我们将对标国际和长三角地区一流标准,以提高全要素生产力为重点,以产业合作为引领,加快各类改革试点举措集中落实、率先突破和系统集成,努力将长合区建设成为生产空间集约、生活空间超前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示范园区,奋力打造安徽省的“名片”、长三角的“地标”、制造业的“灯塔”,加快建设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标杆典范。
二是锚定“大招商+招大商”,奋力打造长三角布局新质生产力“首选地”。我们将准确把握改革的战略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和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全面参与长三角产业链分工协作,抢抓沪苏浙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围绕主导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全面掀起“大干项目、干大项目”热潮,力争50亿元、百亿元项目不断突破。对标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2024年力争招商项目多于湖州、项目质量优于湖州、整体形象好于湖州。既做好1-10产业链的构建,更要做好0-1的原创,大力招引国际视野、国家战略、地方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勇当开路先锋。全力打造全国领先的钠氢新能源产业示范区、全国知名的智能网联汽车合作区、长三角高端数控机床装备集聚区、充满活力的临港经济示范区。
三是锚定“融圈进群+双高时代”,奋力打造跨省产业合作“示范区”。全面迎接加入上海大都市圈和“双高”(沪苏湖宣高铁、沪渝高速)时代来临的战略机遇,全力打造安徽省接轨上海协同创新合作区。深化与上海松江经济开发区、临港集团等长三角产业园区、优质企业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上海总部+长合基地”先进制造产业高地,积极汇聚大都市圈内优质产业资源,建设上海产业体系拓展延伸区。强化与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一体化联动,联合打造浙皖新兴产业集聚区;推动宣州片区与高淳共同创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
四是锚定“改革地+试验田”,奋力创造长三角“宣城经验”。我们将围绕发展所需、企业所盼,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强化改革攻坚,全面推进工业项目“默容简”改革(超时默认+容缺受理+极简审批)。全力推进“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模式改革,加快推进平台公司实体化运作,建立市县共同运营、利益共享合作模式。设立长三角(宣城)产业投资基金,遴选优秀的基金管理机构合作。积极吸引央企国企和优秀民企参与长合区开发建设和运营。
我们将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建设目标,奋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落户一批具有牵动性、标志性的新质生产力项目,长合区框架基本形成;到2030年,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集群,成为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特色、长三角最具显示度的省际毗邻合作创新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