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深推制造业“智改数转”, 不断提升我市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来源:宣城日报《学习与思考》 作者:孙训 洪涵 发表时间:09-11 11:2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是纵深推进新型工业化关键之举,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是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动力。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处在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通过“智改数转”助企降本增效,增产扩能,重塑产业竞争优势,并由此积蓄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动能。

制造业“智改数转”成效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数字化转型决策部署,制造业智改数转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新增国家级两化融合企业10户、居全省第5位;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4个、居全省第5位;省智能工厂3个、居全省第2位;省数字化车间18个、居全省第4位;省智改数转典型示范项目7个、居全省第6位。宁国经开区、广德经开区入选全省首批制造业“智改数转”示范园区,入选数量并列全省第1位。在2023年全省数字化改造考核评比中我市位列全省第3,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更是彰显了我市“智改数转”工作的可喜成效。

“智改数转”工作面临的困境

我市在制造企业“智改数转”方面虽走在全省前列,但与宣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预期,尚有较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政策保障力度不足。“智改数转”能否取得实效,需要政府系统谋划和政策配套。虽然我市率先出台了《宣城市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若干政策》等系列文件,已建成我市“工业大脑”5G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为转型提供支撑,但财政资金支持能力有限。在市本级和宁国市调研中了解到,我市对60家市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和示范企业共给予奖补资金800万元,平均每家不到15万元,与企业“智改数转”巨大投入相差较大;调研中发现,每年用于支持企业数字化改造除中央财政资金外,地方政府少量配套或没有配套资金。

2、企业内生动力不足。数据要素、数字技术、数字赋能等属于新兴事物。我市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的“智改数转”仍处于初级阶段,受前期投入成本大、回报不确定等因素影响。加之前几年疫情影响及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不佳,企业再投资意愿下行,叠加企业资金不足、生存压力大等原因,企业对此观望情绪较浓。

3、信息化专才度不足。我省超过80%的重点平台企业缺少既懂IT又懂OT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调研中了解到,我市应用平台和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智改数转”人才缺口严重、转型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不足等问题。特别是面对细分行业和特定的应用场景,情况更为严重,制约了我市制造业企业“智改数转”的高质量推进,这也是多数中小城市面临的实际问题。

4、标杆示范引领不足。我市虽然有国家级两化融合企业34户,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10个,但整体数量偏少,占规上企业比例过低,特别是技术先进、成效明显、可借鉴复制的“身边经验”“典型案例”还不够多。

“智改数转”工作“破笼”的对策建议

要实现我市制造业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的改造升级,除了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恒力”,还需要对症下药,发出“猛力”。为此,我们建议:

1、聚焦生态体系建设,为转型提供全方位支撑。一是政府要做“智改数转”的发动者、宣传者、保障者。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政府要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要加大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系列政策的落实力度,适当提高地方财政投入的比例,除中央财政补助外,地方财政也应予相应配套。二是要提升企业转型认知、增强转型意愿,加大对先行地区、先行企业荣誉和资金奖励力度,提高企业“智改数转”的积极性。三是要提升制造业转型基础,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投入,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持续优化网络设施。四是要积极引导企业选择应用场景进行数字化改造,大力开展改造诊断和上云指导,聚焦“2+3+4”产业链,强化重点项目培育,尤其要把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摆在突出位置。

2、聚焦企业转型难点,为转型提供基础支撑。民营经济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主力军,贡献了全市69.7%的GDP、77.6%的税收、85%的发明专利和90%以上的就业岗位,民营企业转型意愿是关键。为此,一要创新产业数字化建设模式,灵活运用股权激励和分配杠杆,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灵活运用多种股权结构的激励机制,如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股权激励等,通过平衡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利益关系,充分发挥国有控股的引导作用。二要切实降低中小企业“智改数转”门槛,落实优质项目双向补贴政策,以目标绩效为导向,对已实施解决方案并取得成效的企业给予一定资金补贴,同时对认定的优秀服务机构给予奖励,降低企业改造成本,提高服务商参与积极性。支持大中型企业剥离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信息服务等技术业务,成立独立法人实体,面向行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输出解决方案和经验,提供专业化服务。三要培养企业“一把手”先进的数字化转型观念及前瞻性意识,建立企业主要负责人牵头的项目建设团队。

3、聚焦专业人才培养,为转型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加强人才规划和顶层设计,培养一批懂市场、有才干的人才。政府基于产业数字化战略和人才需要,设计适合的人才规划,统筹推进,并定期评估其成效。二是强化人才培育和流通。通过企业内部和社会公开培养两种方式,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设高标准、多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推动高校及职业技术学校针对性培养专业人才,开设相关专业科目、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培养,满足转型发展中特殊人才需求。三是在数字化专业人才职称评定、专业人才引进奖励等方面提供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企业内部推广数字技能、先进制造技能等终身学习制度,建立由上端至终端的项目推进团队。四是大力推广“政聘企培”人才引育留用模式,积极招引信息化类专业人才,在重点企业培养锻炼,打造既懂企业又懂信息化、数字化的专业人才。

4、聚焦标杆企业引领示范,为转型提供“效应”支撑。为发挥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的标杆效应,地方政府需要打造“可观可感”的成功样板,激发不同区域的创新积极性,提振数字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认同感。根据各地的区域特色、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等条件,针对细分行业的共性问题和应用场景,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数字化方向和领域。定期组织企业决策者实地观摩学习样板企业或标杆工厂,通过现场冲击、耳濡目染、头脑风暴等形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打造首批“专精特新”示范企业“智改数转”的成功经验,从而形成积极的蝴蝶效应,带动我市制造业整体“智改数转”和高质量创新发展。

5、聚焦新质生产力体系建设,为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之首,并提出要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2024年以来,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技术进化、前沿突破,前所未有的广度链接万物、连接世界,深度赋能百业。打造头部制造业AI深度融合制造业的应用典型,对标AI前沿技术,围绕AI+制造、AI+医疗、AI+教育、AI交通等细分行业,打造一批示范应用场景,深入推进高端制造业与新质生产力、AI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化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民建宣城市基层委)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