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安徽:向“绿”而行 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作者: 发表时间:07-18 10:15

林长制改革全国首创、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模式全国推广……一系列创新之举,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安徽经验。

近年来,安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底色不断厚植。

一江碧水绘就生态新画卷

林长制改革全国首创、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模式全国推广……一系列创新之举,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安徽经验。

近年来,安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底色不断厚植。

在新安江山水画廊的起点,歙县深渡镇渡口每天都会迎来许多游客。

夏日新安江水光潋滟,水清岸绿,景色迷人。众多游客从这里乘舟顺流而下,在浙江千岛湖登岸,一路欣赏沿江山水。

然而十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江面有垃圾,岸边有化工厂,水质不堪回首。”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渡镇大茂社区党总支书记姚顺武说。

新安江的巨变,姚顺武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2012年,皖浙两省在新安江启动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原则,两省约定年度水质达标,浙江对安徽进行补偿;年度水质不达标,安徽对浙江进行补偿。此后,皖浙两省实行三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的跨省界断面水质从一度仅为Ⅳ类水提升至Ⅱ类水,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质总体为优,新安江流域内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歙县新安江沿线通过实施网箱退养、渔民退捕、岸线生态修复等,推动新安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同时,打击非法捕捞、增殖放流活动等也在新安江流域常态化开展。

“这些年,我们新安江两岸的渔民确确实实享受到了新安江生态保护的红利,借力新安江生态优势,大家‘改行’吃上了旅游饭。”姚顺武说。

近年来,大茂社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依托好山好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已有民宿、农家乐40多家,高产优质枇杷、有机无公害茶叶等特色产业也越做越大。2023年,该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200万元。社区群众收入五年实现翻番。

如今,皖浙两省正着手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进一步向资金、产业、人才多元补偿新模式升级,“一水共护”走向“一域共富”,走出了一条上游主动加强保护、下游支持上游发展的互惠共赢之路。

深耕林长制筑牢绿色屏障

“现在使用‘林掌’App开展巡林,巡林时长、距离等一目了然,发现问题还可以拍照上报。”宣城市旌德县蔡家桥镇华川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林长王宏明高兴地对记者说。

华川村林地面积1.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1.95%。“实行林长制后,我们这里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人管护。”王宏明表示。2017年,安徽在全国率先启动林长制改革,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责任制体系,并在合肥、安庆、宣城三市先行试点。

根据辖区范围内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和地形情况,华川村划分3个区域,设立村级林长3名。当上林长后,王宏明时常带着热心村民上山巡护,做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华川村是旌德县林长制改革的一个缩影。作为全省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旌德县在全省县级层面率先推行林长制改革,坚持“五绿”并进,努力实现“不砍树能致富”,先后获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生态县、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林长制改革是林业改革的“关键一招”,激活了全省林业发展“整盘棋”。目前全省5.2万名林长守护400万公顷森林和100万公顷湿地,实现一山一坡、一林一园都有专人专管,林长巡林、部门协作、考核评价等机制持续完善。

近年来,安徽省把“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确定为林长制五大任务。通过加强林业生态保护修复、推进城乡造林绿化、预防治理森林灾害、强化资源高效利用、激发林业发展动力,高质量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持续深化林长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林长履职和林长办运行机制。

“林长制打破了原先林业部门唱‘独角戏’的状况,调动了各方面力量聚力林业发展。”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林长制改革,实现了由“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形成了林长牵头负责、部门协同配合的“大合唱”格局。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位于合肥市循环经济示范园的中国建材装备集团高端装备智造园,是中国建材集团投资建设的装备制造基地。近日,在该装备智造园的中建材(合肥)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涂装车间,记者看到,一批批成堆包装好的钢材已切割下料,正由传输工具运抵涂装车间准备喷漆涂装。

“现在交给‘共享涂装中心’工业绿岛项目进行集中喷漆,大大节省了时间与资金成本,污染物得到了无害化集中处理,让生产过程更加环保无污染。”中建材(合肥)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涂装车间有关负责人周俊说。

据介绍,该公司“共享涂装中心”工业绿岛项目对生产钢材等建材产品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废气进行处理,去除率大于90%。中心安装了在线监测系统,实现烟尘污染物达标排放。

水泥与番茄,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在安徽海螺集团白马山水泥厂,记者看到,一排排3米多高的番茄植株上挂满了密密匝匝的果实。“以每平方米番茄的年产量对比,我们种的番茄能达到60公斤,远高于一般大棚。”白马山水泥厂有关负责人介绍,该企业利用水泥生产中捕集到的二氧化碳作为植物气肥、水泥窑余热为温室采暖,推行全过程智能机械化蔬果无土栽培。目前,该企业已建成世界首条、年产5万吨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生产线,累计捕集二氧化碳12万吨。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近年来,安徽省坚持走绿色低碳之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全省“双碳”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对重点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建设零碳产业园;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发展光伏、风能等新能源;加快构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并推动建材、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实现碳达峰。

过去10年,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近30%,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26.5个百分点。并创建160多个国家级绿色工厂,预计到202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5%。

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科技和产业支撑。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安徽省大力培育壮大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当前,安徽省聚焦新能源、高效节能等五大板块,形成了光伏、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集群,已累计组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省级创新平台172家。

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落地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项目1350个,总投资额1.19万亿元,产业投资规模连续两年位列十大新兴产业之首,产业发展呈现出量质齐升、活力增强的态势。

【责任编辑:靳琼靓】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