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十个维度给新一轮中部崛起画像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 发表时间:09-25 08:40

(十)城市:两大城市群有望成为“双火车头”

与京津冀以北京为中心、长三角依托上海为龙头的发展模式不同,中部地区长期以来没有公认的“火车头”城市,六省多座城市呈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态势。

今年1月数据显示,去年武汉GDP达20011.65亿元,成为中部地区首座GDP进入两万亿元的城市,在全国城市GDP中位列第九,相当于葡萄牙、新西兰的经济体量。

地处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武汉自古便是“九省通衢”。近代,“大武汉”是与“大上海”齐名的经济文化都会。今天的武汉,科教、枢纽、产业等优势明显,在校大学生约130万人,央企总部数量全国第四,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1.45万家……

中部六省南北跨度大,纵向串联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中部城市虽在地理上同属中部,区位上却分属不同城市群。

2016年,武汉、郑州同时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近年,长沙、郑州、合肥等3个省会城市GDP先后超过1万亿,南昌、太原、襄阳、宜昌、洛阳等GDP也在5000亿元以上。这些城市在自身提升能级的同时,也带动区域内都市圈进一步发展。

长沙的“网红城市”标签深入人心,去年长沙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3.99%、51.21%,夜经济、新消费尤为突出。

郑州以工业强市,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2.8%、12%,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食品、铝及铝精深加工等六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

合肥通过政府直接参与股权投资,以投资为手段引导产业发展的“合肥模式”备受关注,还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全力融进去,努力在一体化和高质量方面展现更大作为。

在王凯看来,如果按照过去一般性产业经济的标准衡量中部地区城市,它们的优势都不明显。“但下一步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多元化的格局。如果我们用产业、消费、文化、生态等多元化视角观察这些城市的发展,我觉得未来5年至10年会有很大变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国家发改委已批复长株潭都市圈、武汉都市圈、郑州都市圈等三个国家级都市圈发展规划。

以长株潭都市圈为例,长沙、株洲、湘潭三地,立足“圈协同”“圈流动”“圈共享”,对内互济、对外抱团,不断做大经济规模,增强民生福祉。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2万亿元。

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提出“大力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有望成为中部地区发展的“双火车头”。

中原城市群位于北方枢纽位置,长江中游城市群则是南方枢纽。

城市之间的良性竞争十分必要,但对于中部地区而言,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郑州都市圈等多个层级,如何协同形成合力,是中部城市发展绕不开的必答题。

城市发展不仅在于城区的发展,乡村发展同样重要。“乡村是粮食的生产地,是重要的文旅空间,是中部地区约三成人口的所在地。激发农业新业态,带动乡村振兴,是中部城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表示。

专家指出,新型农业通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国资、农业民企等经营主体,整合资源要素、空间要素、生态要素,形成具有更大规模、更高集约化程度和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经营组织及新兴的农业业态,实现乡村经济的增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部地区是国之“脊梁”,“脊梁”硬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昂首阔步新征程更有信心和底气。

(本报记者熊争艳 张兴军 刘怀丕 梁晓飞 白田田 余贤红 赖星 韩朝阳 马姝瑞 王自宸 王劲玉)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