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思路的思考
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党有没有公信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在于人数的多少,而取决于得不得民心。苏联共产党在20万党员时,夺取了革命政权;在200万党员时,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在2000万党员时,由于长期脱离群众,党蜕变成了维护特权利益集团的代表,一夜之间就轰然垮台。正是基于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八大刚刚结束,就提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随后分两批全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充分显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严治党的决心和改进作风的力度,也体现了我党对人民群众意愿的尊重和回应。
深入基层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是开展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根本要求,但对干部下基层问题,却又有着两种截然不同表现:一种被亲切的称为“三水”干部,即“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清晨一身露水”;另一种则被形象的称为“三响”干部,即“进村入户喇叭响,上桌进餐酒杯响,布置工作手机响”。“三响”与“三水”,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三水”干部之所以受到群众欢迎,是因为“三水”淌出了干部的服务意识、爱民之心和吃苦精神,体现了干群之间的“零距离”。90多年的历史实践反复证明,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用小米哺育了延安革命根据地、用小车推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用手印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正是因为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党的事业才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参与和拥戴,才能够战胜世所罕见的风险考验,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时代变了,传统不能变。“三水”是一种作风,更是一种情怀,只有与人民共甘苦,人民才会同我们共患难;只有真正把准群众的脉搏,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三水”干部正是群众的期盼,是干部努力的方向。
反观“三响”干部,深层次挖掘他们的根源,笔者认为他们身上的共同特征就是一个字——“浮”。一是心气浮躁。浮躁是功利主义的一种表现。浮躁之气,表现在心态上,就是心高气傲、目中无人,总想着自己是官,不愿甚至不屑和群众打交道;表现在工作上,就是作决策主观臆断、凭想当然,定措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抓工作浮光掠影、深不下去。二是口气浮夸。浮夸即虚假夸大,是形式主义的一种典型表现。浮夸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数字上的虚假不实,有手段上的移花接木,有语言上的夸大其辞,有行为上的追名逐利。有一些是主观上“想浮夸”,脸上贴金充政绩,沽名钓誉捞好处;有一些是因为官僚主义,不了解实际情况,不辨真假“被浮夸”,假话听来真话说。三是风气浮华。浮华就是讲排场、比阔气、慕虚荣、图奢华,是官僚主义和“官本位”思想的表现。热衷于参加应景活动,忙于应酬;铺张浪费,贪图虚荣,追求盛大场面、轰动效果和感官享受;热衷于大手笔、大动作,盲目跟风、攀比心理、面子第一,等等。浮华是一种虚浮的“繁华”,看似热闹光鲜,实际上劳民伤财、害人害己。
“三响”的问题就是作风问题,作风出问题,从本质上来讲一定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一定是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出了问题。特别是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目前少数官员的官僚主义、利己主义、忽视百姓民生的问题相当严重,破坏党群干群关系的事件频频发生,甚至有时候党群干群关系由“鱼水关系”异化为“油水关系”。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改变,必将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和根本地位。
当前,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全面启动,“四风”问题能否真正解决,活动能够真正取得实效,制度和纪律的硬性约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方面则在于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宗旨不能转变。党员干部应牢牢抓住群众路线这一重要法宝,多沐乡风、浴民风,争当“三水”干部,反对“三响”干部,才能真正祛“四风”、转作风,成为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经得住群众的长期检验。要想成为“三水”干部,笔者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面对面交流,用“沟通”打开心扉。穿百姓鞋,走百姓路,念百姓情,办百姓事,才能得百姓心。要成为一名“三水干部”,深入基层“接地气”,走进群众“听民声”就是前提,只有经常置身朴实的基层环境,才能养成淳朴的观念和纯净的品质。作为领导干部,自己离群众越近,作风问题就会离自己越远。现在一些领导干部下基层,往往是坐在车里转转,隔着玻璃看看,走了“规定路线”,听了“过滤语言”,普通群众近不了身、说不上话。这就是“三响干部”的典型表现。这种下基层就好比是“出门兜风”,是把深入农村当成“乡村旅游”,何谈充分听取民意,践行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基础是深入基层,看真实情况、听真实声音,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做起,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干起。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做好各项“规定动作”的同时,多去乡间巷里沐沐乡风,多到田间地头吸吸民风,真正打开百姓的心门,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手拉手,群众才能说实话、讲实情。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对群众才有多少感情,要真正深入基层,潜心调查研究,从感情上贴近群众,把群众当作是自己血脉相连的亲人,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说群众常说的话、愿意听的话、听得懂的话。要尊重群众,用平等的身份接待群众,不在群众面前摆官架、打官腔、说官话,自己没有“架子”,才能换来群众认可的“一家子”。
(二)心贴心服务,用“真情”博得信任。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唯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赢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践行群众路线,为群众办事,不是嘴巴说说,手指划划就能办到的;不是仅仅逢年过节送几桶油几袋米;不是把领导干部联系点包装成供人观赏的盆景,带上媒体去“联系”群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究竟有没有为民服务,究竟是“三水”干部还是“三响”干部,百姓的心中都会有一把公平秤。一要结合群众生活,将优惠政策执行到位。大的方针、政策落到基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我们要将于国家和地方给予群众的优惠政策,坚决执行到位,毫无保留地送到群众手中。通过正确树立公仆意识,用服务到家的本领,让百姓真切体会到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为团结人民干事创业营造有利条件。二要结合发展重点,将百姓疑问讲解到位。实现美好憧憬还需靠干群的精诚合作。沟通不顺畅,群众就有疑问。要脱下西装换“农装”,自觉站在群众角度,主动替群众着想,坐在群众家的炕头上拉着手一起算家底、想出路,带着真情下去带着实情回来,带着责任下去带着任务回来。三要结合现实要求,将突出问题处理到位。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追本溯源寻根究底,认真查摆积极整改,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真正抓住制约发展的“结”、纾群众闹心的“难”、解基层工作的“忧”。
(三)实打实干事,用“成效”赢得拥护。“德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利民。”爱民要体现在为民办事上,体现在为民谋利上,体现在让老百姓普遍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上。基层是“求实”的地方,群众是“务实”的对象,群众看待实践活动的成效,就是看你给他办了多少实事,解了多少烦心事,带来多少变化。如果领导调研轰轰烈烈往下走,上访群众闹闹哄哄堵门口,倘若实践活动最终仅仅是罗列出召开多少次会议、调研了多少个单位、查找整改出多少条问题,而忽视解决老百姓的现实利益问题,那不是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必须坚持群众利益至上,抓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民生”,关注“热点民生”,让更多的幸福走进百姓家门。一要让老百姓的“包”鼓起来。要始终怀着民不富心不安的强烈责任感,在其位、谋其政、尽其心、负其责,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帮助群众找项目、跑资金、引技术、办企业,促进群众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让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二要让老百姓的“腰”直起来。民生问题是一个关乎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讲,必须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必须坚定地走群众路线,统筹解决住房、医疗、就业等问题,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三要让老百姓的“心”畅起来。要致力转变工作作风,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纠正老爷作风、衙门习气,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说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作为领导干部,唯有多问民生之艰、常思为民之责,才能收获干群之和;只有脚立泥土大地,沐身乡风民风,才能吹落陈旧“四风”,才能真正成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三水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