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溪河是流经我市城区的重要河流之一,属于水阳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宣州区周王和新田交界的青峰山,河道总长约35.8km,其中城区段河道(高速至北门)长约5.7km,自城区西南穿城而过。宛溪河历史上就具有重要的经济、文化、交通地位,古宣城也因此成为皖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自古以来,历代名人骚客慕宛溪盛名,纷至沓来,描写宛溪美景,吟诵溪中柔水,赞美诗词歌赋数不胜数,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用“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优美诗句赞美宣城敬亭山和宛溪河。
自2006年以来,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多次建议对宛溪河进行综合整治,2009年,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实施了宛溪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对鳌峰桥以南1.7公里河道及两岸进行了综合整治并于2011年完工并投入使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认可。但一期工程只是对鳌峰桥以南的1.7公里宛溪河河道及两岸进行了整治,还有长约4公里的河道及周边棚户区没有整治和改造,河道两岸的建筑密集,周边环境脏、乱、差,垃圾成堆,蚊蝇滋生,昔日的绿树成荫、河水清澈、鱼儿畅游的场景已消失殆尽,今天的宛溪河除一期整治的河段外,其余的河段已蜕化为城市排污沟、垃圾场,并集污水、洪水、季节性干涸三大问题于一身,与我市着力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和正在创建的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相差甚远,严重制约我市的城市发展,影响城市品位,有损城市形象和招商环境,可以说对宛溪河实施综合整治已迫在眉睫。
一是提高城市防洪能力的需要。宛溪河属季节性雨源河流,由于宛溪河上游没有任何控制性设施,每年汛期的洪水水位受水阳江干流影响较大,在90年代中期,宛溪河城区段两岸虽然建有防洪墙工程,但防洪标准仅相当于港口湾水库建库前20年一遇的标准,配套建设的排涝站已不适应防洪、排涝需要,难以解决汛期及雨季来临时的诸多问题,给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隐患。依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中关于城市等级划分标准,宣城市为重点防洪城市,其城市防洪标准应为50—100年一遇,而目前的城市防洪远未达到《防洪标准》规定的要求。
二是提升城市品位和改善人居环境的需要。宛溪河穿城而过,理应成为我市城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由于宛溪河河道沿岸排污基础设施严重缺失,两岸违法建筑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致使沿河两岸及周边棚户区建筑无序、杂乱无章,房屋大多低矮破旧,道路、管网等基础设不配套,特别是沿河道两岸的住户向河道内倾倒生活垃圾现象严重,河道水质严重污染,不仅没能使宛溪河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反而使穿城而过的宛溪河变成了天然的“垃圾场”与“臭水沟",严重影响滨河景观和城市形象,急需进行彻底改善和治理。
三是有效消除安全隐患的需要。宛溪河综合整治(二期)及周边棚户区改造工程区域内有许多地块上房屋建筑年限较久、建筑密度较大、使用年限较长,基础设施简陋,公共配套不完善,安全隐患尤为突出。尤其是始建于80年代的宣州市场及周边建筑物破旧杂乱,属于典型的“棚户区”和安全隐患区,是被省政府多年挂牌督办的消防隐患单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稍有不慎后果将不堪设想,严重影响区域内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可以说解决安全隐患问题已刻不容缓,必须通过综合整治改造有效消除安全隐患。
四是体现执政为民和以人为本的需要。宛溪河综合整治(二期)及周边棚户区改造项目是集道路贯通、河道治理、污水截污、棚户区改造和功能提升为一体的重要的民生工程,是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多次提出建议与议案,广大市民通过各种渠道反映,要求尽快对宛溪河实施整治及周边棚户区改造,可以说实施宛溪河综合整治及周边棚户区改造是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愿望,更是广大市民的热切期盼。在2011年宛溪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完工后,宣州区政府(宛溪河综合整治(二期)及周边棚户区改造工程土地房屋征收组)先后开展了4次民意调查,从几次的调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市民是支持宛溪河综合整治及周边棚户区改造的,另外,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研究论证认为:东门农贸市场及周边区域改造属于防灾减灾、市政公用和旧城区改造的公共利益范畴;沿宛溪河景观带和南市路等道路建设属于城市防洪和城市交通等公共利益范畴。因此,实施宛溪河综合整治及周边棚户区改造有利于宣城的水利建设、资源环保保护、防灾减灾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是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宣城历史文化、改善人居环境和体现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