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政法委在全国范围内评出104家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记者获悉,芜湖市鸠江区沈巷镇“三问”工作法、桐城市人民法院“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马鞍山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导、解、防”工作法位列其中。
“三问”工作法
预防化解征地拆迁矛盾
芜湖市沈巷镇创新“三问”工作法,将倾听群众意愿、纾解矛盾堵点、保障群众权益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把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贯穿征地拆迁工作始终。
沈巷镇将群众意愿作为首要之问和征迁工作的“第一前提”,确保行政决策与群众意愿相向而行。为确保拆迁的顺利进行,沈巷镇创新开展模拟征迁,工作人员根据群众实际需求,对补偿方式等进行评估测算,模拟签约率超95%才启动正式征迁。
随着征迁工作的展开,沈巷镇将“如何疏通堵点”作为第二问,并以此作为征迁工作的“第一要务”,确保征迁过程平稳顺畅。该镇党员干部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带头签协议、交钥匙,并及时依政策兑现“先交房先选房”“先交房多补偿”等奖励政策,让群众听到的政策变成看到的“好处”。
征迁效果如何,还要再“问”群众满不满意,这也是征迁工作的“第一目标”。沈巷镇各村(社区)依托居民微信群,常态化跟踪群众安置过渡期情况,及时通报补偿落实及安置房交付进展,累计帮助200余户困难群众申请到公租房或落实租房补助。
“六尺巷六步走”工作法
走出矛盾化解新路径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清代名相张英在面对家人与邻居建墙纠纷时写下的回信。寥寥数语却化干戈为玉帛,“六尺巷”的故事也广为传颂。
桐城市人民法院孔城法庭将“六尺巷”典故运用到司法实践中,以“和”文化感化人,化解大量矛盾纠纷。2015年孔城法庭又将“六尺巷”精神融入诉讼调解,提出“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并提炼出“听、辨、劝、借、让、和”六步法,设立了安徽省第一个“六尺巷调解室”,有效纾解“案多人少”的矛盾。
在这六步法中,听是基础,不仅用“耳”听,了解前因后果和双方诉求,还用“眼”听,观察当事人状态,判断矛盾纠纷的激烈程度,更用“心”听,切准矛盾的根源、症结、争议焦点,以便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矛盾调解的过程中,法官将乡言乡语、乡风乡俗、乡情乡义融入其中,以法为据讲法理,以理服人析利弊,以情化人消隔阂,最终不仅案结事了,更化解矛盾、修复关系。
“导、解、防”三字经
破解医患矛盾
医疗纠纷专业性强、诉赔金额高、化解难度大。如今,在马鞍山“导、解、防”机制下,发生医疗纠纷后,第一时间从医院转移至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医调委’)。
所谓“导”,即树导向,畅通主渠道。医调委聚焦医患双方在病情认知、医学知识、医疗服务规范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咨询答疑、一线宣讲等方式,及时主动对接群众,有针对性地释法明理,赢得信任。
所谓“解”,即专业解,彰显公信力。马鞍山市选聘专职调解员和医学、法学专家组成专业团队,为医疗纠纷化解提供专业支撑。在成功调解的1157件纠纷中,“零赔偿”214件,确认医疗机构有过错的全部履行到位、无一反复。
所谓“防”,即促防范,助力控源头。对于可能引发极端案事件的重大医疗纠纷,采取“一线工作法”,第一时间选派调解员深入现场开展工作,及时稳定患方情绪、缓解对立局面,引导进入调解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