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扎实推进人才兴皖工程。集聚培养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常态化开展“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完善高层次人才精准服务体系,健全“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当前,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对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加快建设英才荟萃的人才强省,是跨越式发展所需,更是体现人才强国建设中的安徽担当。
年尽岁除,青鸟归巢。今年高校寒假期间,全省各地都在利用这段宝贵的学子返乡时期,组织青年学子深入体验家乡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成果,深切感受江淮大地惜才爱才的优良环境和迫切渴望。
合肥市举办“志同道‘合’,欢迎‘肥’来”青年学子家乡行;亳州市开展“亳州发展·青年当归”返乡人才恳谈会;宿州市组织“菁英归宿”青年学子归巢工作站青年人才新春联谊会;黄山市开展“才聚徽州·筑梦黄山”青年学子家乡行活动……
“走进创新馆,观看大屏上秀丽如画的风景,飞速发展的产业,我惊讶地发现,家乡芜湖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认知。”在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就读的高姝萱突然觉得,将来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和平台,回到芜湖发展也不错。一颗种子就此种下。
良禽择木而栖。科技创新平台,是吸引人才流入、释放人才活力的强大磁场。截至目前,全省已有、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2个,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218家“国字号”平台相继落户,累计拥有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重点科研平台近3800家,高新技术企业近1.6万家,高等院校121所,为各类人才提供成长成才、发光发热的舞台。
产业发展,吸引人才集聚,以才兴产,实现互相成就。安徽省通过科教产协同培养人才,畅通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整体联动,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人才结构调整。
为给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安徽省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人才专项小组,制定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若干政策,对培养汽车产业人才成效显著的院校给予专项补助;科技部门抓紧筹建新能源汽车集成技术产业创新研究院;教育部门加快调整学科专业设置,2023年,省内高校新增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专业点118个,本专科计划总数15.9万人,同比增加0.9万人。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聚焦服务人才第一资源,着眼建设“养人”之地,安徽省持续在制度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上下功夫,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优质服务,让人才创新创业,轻装上阵。
从2016年体制机制改革意见、2018年“江淮英才计划”、2021年人才优先发展意见,再到2023年的“人才兴皖”工程,“安徽人才30条”实现了从1.0版向4.0版的迭代更新,推进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
敢于向用人单位放权,乐于为人才松绑。各部门制定配套文件120多个,各地出台政策200多项,形成了上下呼应、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在职称评审、薪酬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政策“红利”叠加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不断迸发。
“合肥人才相关的各项政策都十分宽松且便利。现在,不论是事业还是家庭,我都完全融入了这里。”合肥中科立恒智能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泽瑞十分满意“新合肥人”这个身份。
为给人才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安徽省建设运行“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编制高层次人才分级分类目录,推行“皖事通办”“江淮优才卡”,为人才出入境、商事金融、住房教育、社保医疗等提供高效贴心的服务,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在马鞍山,“诗城英才”综合管理服务平台2.0版已上线运行,实现人才项目不见面申报、“背靠背”审核。设立专门服务窗口,归结人才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受理、一站式办结”,人才满意度、获得感持续提升。
鸟无定栖,林茂则赴。2023年,安徽省新增各类人才95.5万人、总量达1272万人。如今的安徽,正在成为养人的天地、创新的高地、人才的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