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既是名城保护的核心区域,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保护和活化利用呢?10月8日,记者从安徽省住建厅获悉,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现场会近日召开,安徽的历史文化街区总数增至37片,今后的保护修复将更加注重风貌形态、自然生态、发展业态“三态”融合。
采用“不落架”修缮实现最小干预
全省将以整体系统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导向,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活化利用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落实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工作措施和方法,加强经验总结推广,强化文化创新动力,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为促进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据了解,2016年以来,安徽省全面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工作,建立完善了历史文化街区普查、认定、挂牌保护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历史文化街区总数增至37片,是原来的4倍多。
今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总体上要做好保和修、加强管和控、促进融和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更加注重风貌形态、自然生态、发展业态“三态”融合。
其中,坚持以价值保护为导向,客观评估老建筑的现状质量、适用功能、使用潜力,尽可能地探索以传统修复为基础、现代技术为保障、活态保护为目标的保护利用方式,注重采用“不落架”的修缮方式,实现对历史信息的最小干预。
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宜居性改造,注重建设“主客共享”的品质场所、文化空间。健全历史文化街区“微治理”机制,增强街区自治,融入社区治理,形成持久活力。
做好传统工匠的培育和传统建造技法的传承。坚持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有懂法规、懂政策、懂业务的管理队伍,用懂设计、懂施工、懂运营的专业队伍。注重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历史文化保护总体水平属于全国上游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城市特色风貌的集中体现,同时历史文化街区的改善,还能够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
安徽建筑大学教授、住房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刘仁义指出,“安徽省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历史文化保护总体水平和效果应该属于全国上游。”
近年来,在省住建厅及有关部门引导下,全省率先在较大规模的历史文化街区中采取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的模式开展历史文化保护项目,充分考虑城街融合、主客共享和和合共生。
全面提升街区整体品质的前提下,保护街区的传统风貌,强化了基础设施完善,植入了新的业态,在街区保护更新理论(模式)、管理工作机制、多方合作等方面,逐渐做出了引领示范,让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次会议上,《安徽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案例(第二辑)》成果公布,标志着全省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全省将持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确保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徽风皖韵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