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将100万的定期存款“钱生钱”,由香港艺人苏杏璇扮演的普通中年妇女“郑小娟”咬牙一搏,决定购买银行竭力推荐的一款高风险理财产品;没料到一场金融风暴,让她的发财梦成为泡影。香港影片《夺命金》中的这一幕,在现实中同样有着鲜明注脚。
在利益驱使下,外资银行金融危机前不仅在香港地区,同样也曾在中国内地大肆兜售经过改良的理财产品,或者直接代售国际投行的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巨大损失。
所不同的是,香港雷曼迷你债券的苦主们拿到赔偿款了,高盛涉嫌销售“有毒”产品被美国证监会告了;而中国内地投资者却没有那么幸运,购买了外资银行“有毒”产品或遭遇误导销售、人为阻止赎回的投资者至今仍在苦苦维权。
并不是所有投资者如渣打客户宋文洲般幸运地保留了当时的录音并且有雄厚的财力打官司。在与外资银行签署的包含大量免责条款的合同面前,投资者诉诸法律的尝试一次次失败。而外资银行即使赢了官司却也输了名誉。或许投资者和银行都该进行深刻反思了。
在购买渣打银行理财产品之前,客户张强根本不知道法国有一家叫圣戈班的公司,然而就是这家公司的股票表现让张强彻底赔了个底朝天。让张强至今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理财经理声称保本的这款理财产品最后竟让他本金亏损了50%以上?
从承诺保本到遭遇巨亏
时间追溯到2007年6月,渣打银行的客户经理向张强推荐了一款挂钩4只基建股票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理财产品。按照客户经理的说法,该款理财产品只要触发提前终止条款,收益将非常可观(彼时看起来确实形势一片大好),令张强怦然心动。
但20多页的合同文本却让张强很头大,他匆匆看了一下,并对其中风险提示的话语有些疑惑,于是又问了客户经理一句话“我要买保本的理财产品,这款产品是保本的吗?”随后客户经理的回答打消了他的疑虑,“相当于保本的。”
张强称,当时他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只要保本就好。于是,尽管他并没有弄清楚自己买的这款理财产品具体是怎么进行投资运作的,以及那些绕来绕去的结构设计是什么意思,但还是签了合同。
忙于工作的张强此后并没有过多时间关注理财产品表现,客户经理频繁更换之下张强一度也联系不到客户经理。直到1年后这款理财产品的子计划到期,客户经理当时描述的提前终止的情形始终没出现,张强等到的却是理财产品将转换为第二个子计划的通知。两个子计划均投资外资投行瑞银发行的票据。
张强后来才明白,第二个子计划挂钩的股票是前一个子计划表现最差的股票圣戈班。从此以后,圣戈班三个字成了张强挥之不去的阴影。由于圣戈班的股价表现较差,最多时理财产品净值亏损接近70%。今年3月份产品到期时,张强接到了银行通知,其所购买的理财产品净值亏损超过50%,再加上汇兑损失,累计损失超过60%。
原先承诺保本的理财产品最后亏了超过一半的本金,这样的结果让张强实在难以接受。然而当时卖理财产品给张强的渣打客户经理早就离职了。而且当时张强和客户经理关于理财产品是否保本的对话,张强并没有录音,也因此无法证明当时在购买理财产品过程中客户经理曾误导销售。
虽然在目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宋文洲和渣打银行纠纷中,宋文洲状告渣打一度胜诉,但张强并没有信心走打官司维权的路。张强称,首先作为白领阶层,他要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打官司。就算赢了官司,纠纷也没那么容易了结。比如宋文洲虽然赢了官司,但产品余值的纠纷仍未结束。其次,宋文洲打官司耗资1000多万元不是普通投资者所能承受的成本。
事实上,像宋文洲这样坚持不懈打官司的投资者并不多。“很多投资者咨询过后就放弃打官司。”北京市两高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正伟告诉记者。打官司所要承受的风险以及耗费的时间、精力,让众多投资者知难而退。
客户经理频繁变更埋隐患
和渣打银行的许多客户一样,张强自从2007年购买渣打的上述理财产品后,客户经理就开始换个不停。
张强购买理财产品后不久,客户经理就离职了,原因是销售业绩压力太大。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当初客户经理为何回答上述理财产品是否保本时,仅给出了“相当于保本”的回答而非据实回答。后来事实证明,上述理财产品是一款可以把本金赔个精光的理财产品,这样的理财产品能算“相当于保本”吗?
张强对渣打第二个客户经理的服务态度还算满意,但这个客户经理走了几个月后,张强才得知对方已去了国外。“就在渣打不停地更换客户经理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