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出类拔萃,但现实往往会令人感到遗憾,就像我们身边的孩子一样,优等生毕竟还是极少数,大多数孩子学习成绩平平,属于“中等生”。其实,“中等生”也可以脱颖而出。最近,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特级教师任勇撰写的由清华大出版社出版的新书《中等生脱颖而出》,就为“中等生”的脱颖而出提供了具体方法。
“中等生”是否真的容易被老师忽略?家长(微博)和老师又该如何帮助“中等生”进入优等生的行列?导报记者采访了任勇老师。
“中等生”蕴藏巨大潜能
导报记者:您好!您为什么选择“中等生”作为关注的对象?
任勇:优秀生才思敏捷,思维灵活而深刻,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强,不仅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而且思路清晰严密。他们在学习上的自理能力强。但这类人为数不多,优质学校也不过10%左右。学习困难的学生,或逆反厌学,或懒惰怕苦,或基础太差,约占3%。其余的大多数学生都是“中等生”,关注“中等生”就是关注大多数学生。
导报记者:您眼中的“中等生”是什么样子的?
任勇:我眼中的“中等生”,他们或是灵活而无序,或是仔细而欠活,或是会解而易错,或是苦学而效差,成绩不好也不坏,安分守己,默默无闻,但每个“中等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只要注意学习方法,扬长补短,就一定能脱颖而出,步入优秀生的行列。
导报记者:有家长认为老师的精力大部分用到尖子生或捣蛋生的身上,而“中等生”因为表现平平,基本不被老师注意,成了被老师忽略的孩子。这种看法是否有失偏颇?
任勇:的确有不少人认为“优等生”得到青睐,“学困生”得到帮助,“中等生”备受冷落。但就我30余年的教育实践和观察,我认为绝大多数教师的备课、上课和布置作业都是以“中等生”为“基点”进行的。
试想,定位于“优秀生”的教学势必让大多数学生“吃不了”,定位于“学困生”的教学又势必让大多数学生“吃不饱”,唯有定位于“中等生”的教学同时开讲内容适度“降低”、结尾内容适度“拔高”,这样就能让“优秀生”吃得饱,让“中等生”吃得好,让“学困生”吃得了。所以,“中等生”一定要认清教学的这种“定位”,紧紧抓住听课、作业等学习环节,步步跟进,尽量赶超,“脱颖而出”指日可待。
“中等生”成精英概率高
导报记者:那么,“中等生”除了依靠自身努力外,老师和家长应该如何帮助他们脱颖而出?
任勇:老师和家长首先要鼓励学生,千万不要老用“中等生”的眼光来看待中等生,今天的成绩中等并不代表明天的不优秀。《中等生脱颖而出》出版后,我送一些书给朋友的“中等生”孩子,我在扉页上往往这样写:“××小朋友:优秀的你,读了这本书,并尽力去做,你就一定会脱颖而出,成为更优秀的你!”
其次,要讲究方法,这本书就是讲“方法”的书。我讲了四个方面的方法——— 学习的基本方法(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课外学习、考试的方法),学习修养的方法(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信心、习惯的培养),提升智力的方法(提升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创造、自学能力),智慧学习的方法(适应能力的培养、学习时间的管理、学习环境的面对、学习策略的制定、网络学习的智慧、适合个性的学习、学习方式的革命)。
导报记者:有人做过相关的调查和总结,认为不少“高考(微博)状元”,工作后大都成绩平平,而那些昔日的“中等生”,许多人却成为社会的精英人才。又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任勇:我觉得状元并不都是“平平”,而是感觉工作后没有“出状元”。其实,我所了解的“状元”和当年教过的优等生,他们绝大多数在工作上也是非常优秀的。当然,昔日“中等生”中的有“志”者,他们往往不甘平庸,锲而不舍长期奋斗,“后来居上”终成俊杰。因为“中等生”群体多,成为精英人才的概率也相对会高些,这也再次印证了我的一个观点:“中等生成才不是梦!”
精彩链接
《中等生脱颖而出》共分四章,每章节除正文和评测练习题外,还有名人名言、励志故事链接,内容几乎涵盖了学生学习的所有问题。选登片段以飨读者。
关于预习
·只有做好课前预习,上课时才会分清难易,对不懂的地方更加留心听讲。
·可以用色笔在书上划线,也可在书的空白处写些批注、提要和心得。对于搞不懂的地方,可以打上问号。预习后,合上书本围绕上述几个任务想一想:下节课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