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媒体报道,全国人大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表示,针对职称评定与工资待遇等各类福利挂钩太多的问题,目前人社部正在进行职称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将分类推进各行业的职称制度改革。以人数众多的中小学教师为例,今后评职称将大大淡化论文。
当下的职称评定,由于太注重论文等级、论文数量,而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科研水平考核不多,已陷入了学术造假和SCI崇拜中:不少单位将具有SCI级别的论文,当做唯一的权威衡量标准:评价体系只看论文数量,轻视成果质量;只看刊物级别,轻视成果实际价值和影响力等等。其结果往往是花钱购买论文成为一种常态,养活了一大批虚假的学术刊物,制造了大量的学术泡沫、学术垃圾。不过,不少论文在学术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却没有与数量增长保持同步。有统计显示,从1981年到2007年论文总数增长了47倍,但论文质量不容乐观。中国已经是论文数量大国,但远不是论文质量大国。
这种职称评定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品质和学术道德滑落,不能坚守正义、坚守学术良心,成为“造假高手”,这会对社会诚信发展,产生严重误导。此外,还造成巨大的科研经费和智力浪费。“买论文”、“买出版机会”,代价是非常高的,千字数千元,也不在话下,众多出版期刊之所以开辟“学术卷”,出版“姊妹期刊”,就是看到了其中的巨大暴利。我们精心出版的、努力撰写的,不少是“垃圾文章”,实在是对社会资源和智力的巨大浪费。
所以,“淡化论文”的职称评定方向,意义非常积极。其一,让更多专业技术人员,从“假大空”中走出来,腾出精力,搞一些实实在在的研究和创造,注重和一线实际密切联系,哪怕这种真成果,还不够出色,不具备非凡价值,却是一种看得见的进步,让科技创新意识和探索激情,得到激活和重视。
其二,净化和提升专业技术人员老老实实的学术精神。学术和研究,来不得半点虚伪,而需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的投入和奉献,论文淡化了,专业技术人员多一些安静、淡泊,坚守学术品质,成为“道德之师”、“精神发展的榜样”。
其三,将节约下来的“版面费”,投入到真正的科研调研中,为发展需要而进行科研,为创造意识而进行科研,将大大提高科研经费利用效率以及智力效率。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潘复生所言:“要改变考核的目标导向,科研单位尤其是从事应用型研究的,要坚决打破论文至上和SCI崇拜,考核中首先要看这个单位、这个人有多少成果转化成了生产力。”期待这种注重科研实效的“淡化论文”的改革,能早日为学术界以及知识圈,带来立竿见影的实践效应,让学术发展和创新能力,更上一层楼。(雷泓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