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2018宣城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1-05 08:25

一、2017年工作回顾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工作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圆满完成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00亿元,增长8.5%左右;财政收入220.2亿元,增长8.8%;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3578元和14598元,均居全省第4位,分别增长8.5%和9%左右;新增城镇就业5.8万人,登记失业率3.05%,低于省控制指标1.45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好于预期、高于全国全省,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预期能够实现“保八争七”基础上的争先进位。尤其是经过多年持续推进“六年并进、六城同创”,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开创了宣城现代化“四个特色之城”建设新局面。

(一)坚持精准施策,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去降补”成效明显。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增加值增长9%。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民营经济专项考核居全省第6位。发放新型政银担贷款62亿元,新增贷款178亿元,创历史新高;完成直接融资98亿元。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新增省级服务业集聚区2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旅游目的地建设扎实推进。全年接待游客数突破3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5亿元,增幅分别居全省第3位和第1位。电子商务进农村实现全覆盖。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810亿元,增长9.5%。宣城现代功能农业科创园启动建设。新增“三品一标”产品62个。项目建设提质提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80亿元,增长11.5%,始终保持全省前6位增速。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动能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潜力居全省前列。宛陵科创城启动建设,21家创新平台签约落户。与50多家知名院所对接产学研合作项目220项。宣城智谷产业园、0563创客街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5家,居全省第6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7%和20%,居全省前列。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20个。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工程,5户企业获国家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专项,新增省级以上两化融合贯标达标企业13户、国家级4户,均居全省前列。质量强市成效显著。新增安徽名牌16个、安徽工业精品7个。广德、泾县被评为省质量强县。新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个,总数居全省第3位。2个产品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

(三)坚持统筹协调,城乡发展步伐加快。城市品牌更加彰显。首创首成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获全省唯一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全省第三个国家卫生城市。市本级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宣城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市前列,以锂电池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快集聚,产业链逐步完善。农批市场交易额突破百亿。中心城市建设开启新篇。《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获省政府批复,中心城区“双百”规模和芜马宣城市组群发展正式确立。续建和新建城建项目213个,完成投资195.6亿元。县域经济发展得到提升。宁国、宣州、广德分别跻身2017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区)。4个乡镇跻身2017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综合交通枢纽已现雏形。县县通高铁、县县通高速迈出实质性步伐。交通建设完成投资63亿元,国省干线好路率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区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重点水利工程投资完成率全省第二。完成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任务。

(四)坚持生态优先,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全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旌德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绩溪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深入实施“蓝天行动计划”,空气质量居全省第2位。美丽乡村建设得到加强。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中心村建设、自然村环境整治和“三线四边”环境治理扎实开展,全面实施农村环境“三大革命”。

(五)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年度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农村“三变”改革、公立医院管理和费用控制“双百”综合考评等改革举措在全国有影响。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在全省率先实现“一窗一人”联合办税全覆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扎实推进。荣获全国集体林权改革先进集体称号。招商合作力度加大。新引进省外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70个,居全省首位;亿元以上项目到位省外资金860亿元,增长11.7%;实际利用外资9.2亿美元,增长7%。外向型经济水平稳步提升。口岸建设加快,宣城无水港业务进一步发展。

(六)坚持共建共享,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脱贫攻坚强力推进。实施脱贫攻坚“八项行动”,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和大排查专项行动。民生保障不断加强。完成省定33项民生工程和市政府10件民生实事。社会事业短板加快补齐。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实现全覆盖。十五年一贯制的北京师范大学宣城学校正式落户。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域医共体试点实现全覆盖。成为全国首批社会办中医试点市。社会治理能力稳步提升。成为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先进市,群众安全感和政法队伍执法工作满意度分别居全省第1位和第3位。

(七)坚持不忘初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始终强化政治定力。政府法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强化工作推进落实。加强廉政勤政建设。

二、2018年工作安排

建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3%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左右,进出口总额增幅高于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左右,社会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8%以下,完成省定节能减排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着力做好以下九项重点工作:

(一)坚决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围绕财政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开展“四清四实”专项整治,清理市县政府隐性债务,妥善处置隐性债务存量,严控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处置政府债务风险。常态化加强全口径政府举债管理。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联合处置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全面小康“1号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如期完成年度减贫任务。完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加强扶贫工作队伍建设。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推进“洁气、洁水、洁土”行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巩固完善河长制,落实“一河一策”。

(二)聚焦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加快建设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创新“1号工程”,加快宛陵科创城一期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和15%左右。

加快制造强市建设。推进中国制造2025宣城行动,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实施“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工程,加快培育汽车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医药和电子信息“3个千亿产业”。积极推进产业发展“1号工程”,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积极发展智慧经济。加快宣城智谷产业园建设,推进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宣城产业基地、“宣城e谷”和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全省重要的智慧经济发展基地。

提升质量强市建设水平。开展市政府质量奖评选。加强国家宣纸及文房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支持宁国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推进泾县国家级电机检测检验中心建设。

(三)着力壮大实体经济,切实筑牢发展根基。

扶育培强实体企业。持续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继续开展减税清费降本行动。实施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大力促进小微企业成长。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深入开展“项目提质提效年”活动,力争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600个,完成投资600亿元以上。确保古泉换流站竣工运行、绩溪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蓄水。

千方百计保障要素。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力争新增贷款130亿元。继续推进企业上市“翱翔计划”。

(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力争新登记民营企业3600户、个体工商户1.4万户以上。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妥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

统筹推进其他各项改革创新。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

(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1号工程”,深化农村“三变”改革。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特色小镇发展的机制模式。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五大行动”方案。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持续稳定粮食生产。推进农旅融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开工建设水阳江中游综合治理工程,力争港口湾水库灌区、牛岭水库开工,加快推进凤凰山水库、汤村水库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国省道和“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城网农网提升改造。持续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

(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全市发展整体效能。

提升中心城区发展水平。强化市区一体化发展。加快国家级宣城经开区发展。力争宣城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加快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发展。扎实推进敬亭山旅游度假区5A景区创建。

加快“两廊”建设发展。加快宣郎广宁智创走廊建设,加快打造泾旌绩文化旅游生态健康产业走廊。

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开展“城市建设攻坚年”活动,实施城市品质提升“1号工程”。完成西部新城、火车站站前新区、城市南部文教创意园区等城市规划设计。实施以“五校三院三中心”为重点的200个城市建设项目,确保城区“一环”“二环”顺利闭合,打通主城区东西向骨干通道,持续推进城区道路微循环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安居工程,加快北门旧城改造、宛溪河综合整治二期和安置房建设。实施活水工程。实施美丽工程。实施防洪保安工程。

打造综合交通枢纽。继续开展“交通建设提升年”活动,完成投资52亿元。开通运营杭黄高速铁路,加快芜宣机场和商合杭高铁等、皖赣扩能改造芜宣段、芜湖至广德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建设步伐,开工建设巷口桥铁路物流基地,力争杭临绩高铁、宣绩高铁开工。

(七)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绿色发展创新实验区。以建设安徽(宣城)绿色发展创新实验区为抓手,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宣城样板。

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力度。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生态红线管控。

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绿色产品。

强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推广应用绿色技术、绿色生产,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推广低碳技术和产品。

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文化产业创新驱动工程,推进文房四宝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创成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扎实开展“文化旅游发展提升年”活动。推进全域旅游“1号工程”,实施“皖南川藏线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云岭红色旅游景区等5A创建。

促进绿色服务业发展。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力争新增省级服务业集聚区3个。推进“电商宣城”建设。

(八)提升经济外向水平,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大力推进对接合作。积极承接沪苏浙地区产业转移,推进与粤闽港澳台地区合作发展。

持续加强招商引资。开展“招商引资质量年”活动,确保开工、竣工、投产项目数和形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均增长1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5%左右。

促进外贸优化升级。加快内陆二类口岸、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加强外贸主体培育。

(九)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宣城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城镇新增就业人口4万人。深入推进全民参保登记,实现法定人群应保尽保。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编制新一轮市区教育建设与发展规划。优化市区教育布局和体制机制。开工建设北师大宣城学校和市第五中学,建成市体校。

推进健康宣城建设。实施“健康宣城2030”规划纲要,启动省级健康城市创建试点工作。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创成中国书法城,申创中国诗歌城。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平安为基,继续推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创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在高质量完成省定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市政府还将办好10项民生实事:①老旧小区电气整治工作;②新改扩建幼儿园12所;③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④推进“三车”运输秩序整治和文明交通建设;⑤规范和提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水平;⑥市区老旧小区供水“一户一表”改造;⑦市区老旧小区天然气改造;⑧对城区“三无”对象中特困供养人员发放居家养老护理补贴;⑨市区住宅小区把式停车棚建设;⑩市区保障性蔬菜基地能级提升工程。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要旗帜鲜明讲政治。

(二)要履职尽责重法治。

(三)要持之以恒提效能。

(四)要真抓实干勇担当。

(五)要心存敬畏守底线。

【责任编辑:徐健】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