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宛新平:“无需提醒的自觉”成就了好人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发表时间:03-07 10:50

3月4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18年2月份“中国好人榜”,全国101人入选,安徽范德标等10名候选人全部荣登榜单,当选数继续保持全国第一。(3月5日中安在线)

细读这10位上榜中国好人的事迹,和所有好人一样,他们成功的密码中都少不了两个字:“自觉”!他们已经将行善播爱化作了自己的自觉行动,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不管是几十年扶孤助寡的坚守,还是半分钟内救出落水女子的瞬间爆发,没有任何人要求他们这样去做,他们完全是听从内心的召唤,主动自觉地出手。

从去年到今年,网上反复不断地在转发着一个据说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一个“文化观”。这个“文化观”说:“文化可以用四句话来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这个“文化观”的“著作权”究竟是否属于梁晓声姑且不论,但它确实表达了文化的底蕴,文化的价值。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与他的知识、学历、职称等等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这里的“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换言之,即“植根于内心的修养”。

正因为有了“植根于内心的修养”,好人们不仅自己是遵纪守法的模范,自由以约束为前提,而且将“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化作“无需提醒的自觉”行动。蚌埠有一位资深“中国好人”李玉兰,她识字不多,和老伴开着一个小饭店谋生,自己还一身病,但却行善几十年,三天两头地周济别人。她说:“但凡我有一口饭,就看不得别人饿着”!这朴素的大实话,道出了她真切的内心修养和“文化”底蕴。

再看2月上榜的安徽籍“中国好人”,可说人人都是将“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化作了自觉行动,而无需别人去提醒。两位90后小伙,歙县的陈斌跳下新安江,半分钟救起了落水妇女;为了挽救2岁患儿的生命,淮南的杨帆捐献骨髓,推迟自己的生育计划。他们为了素不相识的他人,可以做出最大的牺牲,而无需别人去要求去提醒,这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如果说2月上榜好人、灵璧的闫秀芹8年来照顾瘫痪丈夫独挑家庭重担还因为有婚姻在的话,那另一位固镇县的上榜“中国好人”张家丰则守护了未婚女友9年,终于用爱唤醒了这位“植物人”姑娘,并与她走进婚姻的殿堂。其他六位上榜的“中国好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本职为社会公益做出的突出贡献,都来自他们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坚守,而这份执著的坚守,又来自他们“无需提醒的自觉”。

自觉地为他人着想,并付之行动,是雷锋精神,也是好人精神,更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要传承这种精神,要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软实力,就得像好人们一样,人人将“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化作“无需提醒的自觉”,化作“植根于内心的修养”。

【责任编辑:徐健】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