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人选时,获奖者的书总会出版许多,销售许多,但真正能静下心来读诺奖作品的人却不多。这是我们迟早要面对的问题。
阅读心态与阅读环境的浮躁,已是公认的事实,人们对这种状况的形成也有自己的解释:工作压力大没时间阅读,网络阅读降低了文学的含金量,视频时代大家更愿意读屏……
读者买书成瘾,买回的书却堆积书橱,绝大多数都没读过甚至没拆封膜。出于市场考虑,诸多出版业从业者包括读书人本身,都在推崇“阅读快感”,也是对传统阅读习惯的破坏。
“向上”阅读,才能真阅读。真阅读,才有真收获。轻阅读与“向上”阅读是相反的,可以有,但不能只轻不慢。只轻不慢,是阅读的“下行”。
阅读“下行”是容易的,因为唾手可得的“轻阅读”,会给读者造成“爱读书”的错觉。殊不知,没有质量的阅读,只能算是信息的填充,不能带来思想的营养。阅读“上行”是困难的,但如果坚持阅读的“向上性”,养成一种“非好书不读”的习惯,会发现再向“下行”也会非常困难,一旦你的审美标准抬升到一定位置,读那些只会带来“消费快感”或“阅读快感”的书,就会难以接受。
“阅读快感”也分两种,一种是低质文字(比如鸡汤文学)带来的近似于麻醉的愉悦,一种是优质文字对精神的照亮。那为什么太多读者喜欢前者?原因很简单——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跨过门槛,这道门槛需要读者自己跨过去,或者在别人的帮助下跨过去。但环顾四周,能帮读者跨过这道门槛的人或机构一度寥寥无几。
近两年,“重读经典”“重视经典阅读”呼声大了起来,对于纯文学的需求,又逐渐变得强烈起来。人们发现,原来经典阅读,是治疗浮躁、抵御焦虑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这何尝不是公众经过比较、计算之后主动选择的结果?
在过去一两百年里,文学在帮助人们解决危机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文学不能阻止战争,但文学对战争的反思,会让全世界的人们凝聚共识。同样,文学不能彻底解决文化冲突与情感障碍,但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却会从中不断找到不同文化相通之处、得到启示。让文学阅读回归本位,有助于在智能时代、虚拟技术时代,解决人类的心灵匮乏问题,让文学帮人类去抵御伴随科技发展带来的不断加深的孤独感。
“你的一言一行,都藏着你读过的书”,认真有效的阅读,会使人有勇气、有能力去面对并解决生活带给你诸多纷乱的问题。
幸运的是,无论环境如何浮躁,选择阅读的权利始终在我们手里,而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调整一下自己的阅读姿态,把阅读视野“向上”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