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和雷雨挡不住爱书人的脚步。若不是亲历其中,很难想象,烈日下、风雨中绵延的队伍是为了排队购票逛书展。看着拎着大包小包的书步出展馆的人们,看着台阶上席地而坐捧书读的人们,看着各项阅读活动中热情参与的读者,记者不由得心生感慨:书展,是书香城市、文明上海一道最美的风景。
8月20日晚,为期一周的第十六届上海书展在上海展览中心落下帷幕,本届书展主会场入场观众数再创历史新高。
有高度、有态度、有广度,更有声势、更有参与度、更有影响力——一个出色的书展应当具备怎样的品质?16岁的上海书展提供了一种最好的模样。它缤纷多彩,也面临机遇与挑战。它坚守品质,也不断调适和创新。它精心打造“市民文化客厅”,营造市民的书香节日,已成为上海文化品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有高度的书展,跃动时代音符
8月19日,点校本《隋书》修订本读者见面会在上海书展中央大厅举行。这是修订工程在《史记》、新旧《五代史》、《辽史》《魏书》《南齐书》《宋书》之后出版的第8种精装修订本。众多热心读者与到场嘉宾交流互动,关心修订工作的最新情况。“二十四史”修订本连续7年在上海书展举办读者见面会,这已成为上海书展与读者的一种默契、一个温暖的约定。
为了每年8月的上海书展,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很早就会在记事本上把这一周标红。“上海书展架起了出版者与读者、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对图书的市场营销有着明显的拉动影响力,不但带动了出版的自身节奏,也成为很多读者的持续期待。”徐俊说,哪怕是偏冷门小众的历史、社科类读物,在这里也不愁没有知音——当年《史记》修订本在上海书展首发后销售超10万套,《辽史》修订本也卖出上万套,并在全国图书发行市场打开局面。
连续两年带团参展,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对上海书展有了特别的亲切感。今年,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携对外出版70年成就亮相上海书展,中国外文局在书展中心活动区举办“向世界说明中国:新中国对外出版70年优秀图书作者见面会”等系列活动,读者的专业和热情,让陆彩荣印象深刻。他感慨:“致敬上海书展,致敬上海读者!”
上海书展是有高度的,也是有温度的。高度,决定了它的视野和格局,也决定了它的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作为弘扬主流价值、服务国家战略、助力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平台,上海书展跃动着时代的音符。
每日中午,“致敬七楷模”讲读会准时亮相书展中心活动区,围绕邹碧华、吕建江、于漪、钟扬、南仁东、阿索拉毅、俞复玲七位时代楷模的传记图书,与读者分享、学习楷模的事迹、时代的精神。
书展期间,《战上海》《中国寻路者》《上海相册:70年70个瞬间》《铁心力量》《日月新天——上海解放亲历者说》《情迁淮海路:致敬新中国70华诞》《1949上海解放日志》《我和我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歌曲精选》等一批优秀图书热销。书展期间,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在京揭晓,《战上海》获特别奖,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展台前有了更多驻足的读者。
2、有态度的书展,以优质资源引领全民阅读
“文学是一个可以激发讨论、唤醒情感和共识的文化载体。”书展首日,位于239米高空的朵云书院上海中心旗舰店迎来首场阅读活动,故事将作家罗伊·雅各布森与读者连接在一起。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公布之时,作家徐则臣正在上海书展和读者分享新作《从一个蛋开始》;巴金《〈第四病室〉手稿珍藏本》上海书展首发,至此“人间三部曲”手稿本得以出齐;日本作家森见登美彦为参加上海书展坐了42小时的船;在位于黄浦江畔的书展分会场建投书局,美国作家杰西·鲍尔的“撒谎课”座无虚席,他以此为载体向读者传达自己关于真实与虚构的写作观……
书展期间,每天有百余场阅读活动接力上演,读者们总能找到自己最想去的那一场。正如作家余华所说,“这是一个属于读者的书展,可能也是世界上人流量最大、最受欢迎的阅读嘉年华”。
经过16年的积淀,上海书展更加坚持引领有品质、有价值的阅读态度,更加注重传递思想、文化、学术“最有价值的声音”。今年书展继续联合16个区,推动“一区一特色”全民阅读活动示范品牌建设,使市民读者可以近距离感受书香魅力;实体书店、图书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公共阅读文化空间纷纷纳入书展分会场体系,设立100多个遍布城乡的实体分会场。
在沪上最远分会场,“书香瀛洲”2019上海书展崇明分会场“名家海岛行”系列活动连续第六年举行。当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薛舒亮相“真实与虚构——乡村生活与小说”讲座时,崇明区中兴镇文广站摩肩接踵,不少读者向她请教如何写出好故事。薛舒感慨,作家要深入一线,要与基层读者的思维对接,这样既能积累素材,也会拓宽自己的写作半径。
作为“上海国际文学周”的重要单元,“诗歌之夜”邀读者与作家、诗人尽享诗意的星空。“书香中国”阅读论坛、学术出版上海论坛、“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系列讲坛等,一系列高品质、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文化活动,让思想交流和碰撞,让读者零距离分享精神文化最新动态。
3、有广度的书展,以专业平台连通中外文化
8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海派文化地图”丛书新推5卷在上海书展与读者见面。运用新颖的地图概念,一个个海派文化地标跃然纸上,海派文化的新内涵、新形象和上海城市精神一起,在书中汇成一道美丽的城市景观,构筑上海万花筒般的城市特色。
“既传统又时尚,别开生面。”书展期间,上海书画出版社全新推出的碑帖“掌中书”——《朵云琳琅丛刊·巾箱帖馆》第一辑,为喜爱书法碑帖的读者呈现一种久违而富有新意的传统样式。
“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是上海书展始终坚守的办展理念。今年,全国500余家出版单位齐聚上海书展,参展的图书品种达16万种,一大批新书好书在上海书展首发,彰显了“首发机制”的平台引领效应。
对标国际,从区域性到全球化,上海书展同样塑造着跨文化跨界交流的大出版产业平台。面对新技术、新产业,上海书展努力构建跨界交融的新格局。加拿大插画家约翰·豪作品首度来华的展览“中洲旅人——约翰·豪艺术展”在书展前开幕;上海译文出版社《夏洛的网》《挪威的森林》《聊天记录》三本书展主打书为概念的艺术装置吸引市民参与;“世界最美的书”设计艺术展,令无数读者驻足品鉴。
经过16年的精心打造,上海书展的溢出效应已经显现。来自携程的一组数据颇有意思:书展期间,上海展览中心周边5公里范围内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明显,特别是16—18日的周末,酒店价格环比略有上浮,而展馆附近性价比高,且离地铁站近的热门酒店甚至出现“一房难求”的现象。
上海书展的大客流、多首发、高销售、名人效应,已经成为业内年度新品的发布地、文化人士的集聚场所,更推动着餐饮、旅游、交通等相关行业跟着上海书展的步伐共同转型提升。“这个溢出效应,我理解,既包括传统意义上会展行业1比9的经济收益效应,包括读者花费10元门票进入上海书展现场、带走约140元的图书或文创产品的消费统计,更体现在会展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企业品牌的树立与传播、文化理念的渗透与扩散、城市之间的互动与发展等诸多领域。”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说。
上海书展如何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保持发展活力与持续性?徐炯说,坚持品质是不变的追求,坚持开放是发展的方向,坚持服务则是根本。“我们希望,进一步扩大上海书展的溢出效应,通过不断优化布局,提升品质和影响力,把上海书展的精彩进一步辐射到长三角,乃至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