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肠小道,通往海拔900米的深山古村,一根扁担和一所只有一个老师及一群孩子的教学点,这看似单调的生活场景构成了叶兴旺老师 35年生活的底色。叶兴旺老师当年一句掷地有声的承诺,坚守在偏僻的教学点35年,让大山深处走出了20 多名大学生。山路上的树叶黄了又绿、绿了又黄,叶兴旺从风华正茂走到两鬓斑白。回顾一下叶老师走过的路,也许悠悠岁月和静默的大山无法丈量出他对教育事业的深沉热爱。
2012年,低岭教学点新建校舍时,叶兴旺临时在祠堂给孩子们上课。
为学生辞去乡政府工作
1978年,叶兴旺高中毕业,在家乡祁门县低岭村当了一年代课老师。随后,他响应祖国号召,投身军营,到安徽南陵武警部队服役。在部队服役期间,叶兴旺勤学上进,各方面表现优秀,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2年,退伍回乡的叶兴旺,考取了乡政府补贴制干部,任乡党委组织干部。就这样,叶兴旺靠着自己的奋斗走出了大山。如果不是后来的一件事情打乱了叶兴旺的节奏,他的人生是另外一个景象。
祁门县箬坑乡低岭村十分偏僻,被当地人戏称“西伯利亚”。1983年9月,村教学点首任老师王受益在坚守低岭27年后,因积劳成疾、年老体衰调离低岭。当地先后选派多名年轻教师进低岭,接王老师的班。然而,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让这些进山的老师无法安下心工作,多则两年、少则一年就主动请调出山。低岭教学点的教学质量也因此滑坡,低岭教学点面临关闭,孩子面临失学。这一切,让叶兴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经过一番思虑后,叶兴旺毅然决定辞去乡政府工作,请缨到低岭当民办教师。已经走出大山的他放弃条件优越的工作而又一头扎进大山,叶兴旺的这一举动让很多人都困惑不解。2022年8月18日,叶兴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这关系到他下半生的重要十字路口时,仍语气铿锵地表示,他无怨无悔当初的选择。
一个人撑起一个教学点
偏僻山区学校的工作环境非常艰苦、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叶兴旺一个人撑起了这个教学点,一干就是35年。
备课中、上课时遇到的难题无法和同行切磋交流,叶兴旺就埋首资料自己琢磨,攻克难关;上课没有教具,他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学生的课桌凳坏了,他又当起了修理工;教室漏了、天花板脱落了,他就自己翻漏、钉天花板;窗户没有玻璃,无法抵挡冬天里刺骨的寒风,他就自己买来塑料薄膜蒙起来。
在他35年的教师生涯中,几乎有一半时间的身份是民办教师,每月工资仅23元。如此困难,叶兴旺为了低岭的孩子们还是一直坚持下来。家庭入不敷出时,就靠妻子采茶叶的收入贴补家用。在女儿上大学时,家庭经济曾一度陷入了困境,他只得向亲朋好友借债,还利用周末时间与妻子种地、开荒种茶。但再苦再难,他始终都没有动过要离开教学岗位、离开自己的学生念头。
为了参加会议和教研活动,满天星斗的时候叶兴旺就已经打着手电摸索在山路上了;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课程,夜幕降临时叶兴旺披星戴月从山路往低岭赶。据粗略估算,35年来,叶兴旺在崎岖坎坷的山路上,徒步往返于低岭至箬坑之间的总行程差不多两万公里。这条叶兴旺熟悉的山路上,洒下了他多少汗水。夏天还好,山上的植被茂密,天气不算热,只是需要小心有蛇虫出没;冬天的时候,山野全部披上了雪霜,叶兴旺经常要迈着碎步小心地在冻得坚硬的岩石间蹒跚而行。即便这样,摔倒也是常有的事。2008年冬的一天,叶兴旺参加完中心校的工作会议急匆匆往回赶。虽然这山路已经不知走过多少个来回,路况已经非常熟悉,但叶兴旺还是在山路上重重摔了一跤。叶兴旺忍痛赶到低岭时天已漆黑,第二天起来手肿痛难忍,来到山外医院拍片检查发现左手桡骨裂开了。当班医生看到这个情况, “命令”他立刻住院治疗。但叶兴旺怕影响学生的学习,说服医生给自己包扎好伤后就返回了学校,带着伤出现在课堂上。
从生活到学习,叶兴旺给予孩子无限关爱。
一根扁担挑起责任和担当
35年来,最能见证叶兴旺奉献精神的莫过于那根一直跟随他的扁担了。
每年的寒暑假开学前,叶兴旺到乡教办室开会都会随身带着一根扁担。开会回来,叶兴旺用这根扁担挑着孩子们的教科书翻山越岭赶回教学点。崭新的教科书摞在一起,约有70斤重。叶兴旺挑着担子,行走在羊肠小道中,累了就停下来喘口气。身上的衣服汗湿了,又被山风吹干了……而这一挑就是30多年。背压得有些驼了,鞋子也不知磨破了多少双,而那根跟随他多年的扁担也被磨得油光发亮。叶兴旺在通往低岭的山路上挑教材的身影已凝固成了当地一道感人的风景,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扁担老师”。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鉴于叶兴旺老师的综合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当地曾考虑安排他到乡教委工作。而当时他的儿子也正好到箬坑初中读书,本来既可以借此机会走出大山,还可以照顾孩子。但他再三权衡利弊之后,觉得低岭的孩子们更需要他,不忍心因个人出路而让低岭孩子再次陷入缺教师的窘境。一番深思熟虑后,叶兴旺婉言谢绝领导的善意,再次选择留守低岭。他的留任使低岭的孩子得以安心上学,而他自己的孩子读到初中毕业就外出务工了。为此事妻子没少埋怨他、孩子很长时间都不理他,他内心深处也藏着愧疚,但看到学生们在他的精心教育下一个个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人生世界,他又觉得牺牲点个人利益、吃再多的苦也值。
20多名大学生走出大山
对教学点的孩子来说,叶兴旺不仅仅是一名老师。30多年的坚守,改变了很多山里孩子的命运。
35年来,为了让学生中餐能吃上热饭热菜,教室里一直摆放着叶兴旺自备的火桶,学生早上上学时带来的饭菜他亲自码放在火桶里,为学生饭菜保温,让学生中午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农忙季节,放学时家长还在田间地头劳作,为了确保学生在无人监管情况下的安全,他就把学生带回家辅导功课或留他们吃饭,直至家长收工到他家把孩子接回去。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他主动当起了“爱心爸爸”,经常与他们沟通谈心,消除他们心理上阴影,帮他们找回缺失的父爱母爱,找回家的温馨。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他对后进生呵护有加,主动帮助他们诊断“病”因,除了上课“特别照顾”外,放学后还带回家中单开小灶进行辅导,使他们不掉队。
将35年的光阴挥洒在大山深处,值得吗?对于这个问题,叶兴旺老师没有正面回答,但他的付出在悄悄开花结果:35年来,从低岭先后走出了20多名大学生。这些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肩负着叶兴旺老师的殷切希望,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他们有的在上海,有的在广州……”说起他的一个个得意门生,叶兴旺的目光越过被枝繁叶茂的树木覆盖的大山,欣慰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