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岩”走壁
一顶安全帽、一捆登山绳、一身黄马甲……李培生和搭档谢天星又要去放绳子了。
扣上保护扣,翻过护栏,脚蹬悬崖岩石,李培生右手把住升降器,左手不断用力抽拉着绳索,轻盈地沿着崖壁向下滑去……
飞“岩”走壁的李培生,像一位侠客穿梭在悬崖峭壁,像一个舞者“翻飞”在奇峰山涧。
“看!悬崖上有个人,像位大侠在飞!”游客中有位小朋友惊呼。游客纷纷停下脚步,举起手中的手机,定格精彩又危险的瞬间。
放绳工是景区环卫的一个特殊工种,是对体力和心理素质的双重考验。
1999年初,黄山风景区要正式组建专业的外围放绳工队伍,一开始大家都有畏难情绪,报名者寥寥无几。
初生牛犊不怕虎。手脚勤快的李培生心想:再难的工作总得有人干,不去试一试,怎么知道自己就不行呢?
一些人打趣道:黄山本地人爬上悬崖都腿软,你一个河边长大的“水鸭子”不害怕吗?
李培生总是憨憨地笑着,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好。不管多么困难,决不认输。
刀在石上磨,人在苦中练。一次又一次的刻苦训练,一次又一次的模拟培训,李培生全身心地扑在上面,如期通过了专业培训考核。
第一次放绳子作业,他一辈子都忘不了。那天,原本信心满满的他一站到垂直落差50多米的悬崖边上,真正的恐惧就在心里弥漫开来,眼睛都不敢往下看。山风在耳边呼啸,心里像猫抓一样难受。
第一次虽不完美,但是顺利过关。自那以后,李培生积极参加放绳子作业,一次、两次……逐渐熟能生巧,他开始得心应手。
攀登山石,行走峭壁,李培生的专业技能通过量的累积有了质的飞跃,逐渐能在悬崖峭壁上闪转腾挪,如履平地。
25年来,李培生总计放绳长度1800多千米,相当于攀爬了200多次珠穆朗玛峰。
从业至今,他保持着零事故的纪录,先后获得“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2012年11月,李培生荣登 “中国好人榜”,这也是黄山风景区首位入选“中国好人榜”的员工。
命运像一颗种子
有时候,命运就像一颗落在悬崖石缝中的种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被风吹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生根发芽,最后郁郁葱葱。
在莲花峰的悬崖石缝里,一株黄山松宝宝迎风轻摇,大小如幼儿拳头,青翠欲滴,憨态可掬。
每一次李培生在这里放绳子,都会特意攀爬到这棵小松树前看望它。
对黄山松而言,山上的日子慢。悬崖上那些看起来只有拳头大小的黄山松,有的实际树龄都七八十岁了。
李培生说,看到这些小小的黄山松,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随风飘荡,机缘巧合落在黄山岩石上,在黄山之巅扎根,在云雾缭绕中穿梭,越是在崎岖陡峭的地方,越往上艰难生长。
1974年,李培生出生在无为市一户普通农民家庭。两个姐姐和两个哥哥从小就带着年幼的李培生,在田野上奔跑嬉戏,在小河边戏水打闹,在树林里打滚爬树……
父母以勤劳和质朴守护着家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也守护着飘荡在村庄上空的青草味和饭香味。
初中毕业后,李培生就不再上学了。卷起铺盖,背起行囊,李培生第一次走出家门,一个人坐火车来到繁华的上海。
在老乡的帮助下,李培生在一家修车铺当起了伙计,洗车擦车、修车补胎,一心一意学起了汽车修理技术。当他干得正起劲时,没想到家里表叔帮他在黄山谋到一份工作。
挥手告别了繁华的上海,李培生坐上了回家的火车。一路上,他看着车窗外飞逝的风景,仿佛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清澈的爱
人生总有插曲,但时间只会向前。
1997年底,李培生第一次站在黄山脚下,望着连绵不绝的奇峰怪石,心里既激动又迷茫……
从检票工到环卫工,从环卫工到放绳工,李培生的岗位越换越辛苦,工作越换越危险,但他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从未质疑过脚下的道路。
“无限风光在险峰。环卫工作带给我的成就感,一般人不会懂的。”李培生开玩笑说。
紧急救援也是成就感的来源之一。
2009年夏,3名大学生进入未开发区域,被困在悬崖峭壁上。李培生自告奋勇,背着绳索、戴着头灯走在救援队伍的最前面。
夜黑风高,山林莽莽,未开发领域荆棘密布,冒着未知的危险,李培生通过遗留在地上的矿泉水瓶,进一步缩小了搜救范围。
被困大学生紧贴深不见底的垂直悬崖边,生死悬于一线之间。关键时刻,李培生凭借过硬的放绳子本领,稳稳地从悬崖上爬下来。
回去的路上,李培生的双腿像灌了铅一样,走一会儿歇一会儿。总是冲在救援队伍最前面的他,第一次落在了队伍的最后面。
一次次救援的冲锋在前,离不开平日的积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李培生日复一日在山崖间清洁环境,用心用情守护美丽的黄山,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半路摄影师
久雨初歇后,云海在山间奔流飘荡,有时如瀑布般倾泻,日出的美景令人叹为观止。有的好照片是守出来的,李培生是每天都会去守的那个人。
李培生早上4点多就出门,天还没亮就早早守候在拍摄点。他在日光穿透云层的刹那按下快门,一种惊喜和满足从心里升腾起来,就像那金光四射的旭日一样,把身上的每个毛孔照得亮堂堂、暖洋洋的。
黄山,是有生命的。有时他看着自己拍的作品,会不自觉地咧嘴笑,仿佛用自己的语言与黄山展开了一场真情对话。
“黄山的一草一木都在生长变化,十几年前拍的松树,现在再去拍的时候,我能看到它的成长。”李培生说。
星辰落耳旁,云层透白光。放绳工成为摄影行家,李培生与摄影结缘还要从十几年前说起。
刚开始,李培生对摄影一窍不通。看着摄影师身上挂着长枪短炮,爬山累得气喘吁吁,李培生总会上前搭把手,帮助他们背背包、拿拿器材。
一来二去,慢慢彼此熟络了,一些摄影发烧友就撺掇他说:“我这么老远都过来拍,你就在黄山上,这么好的条件不拍照,岂不是太可惜了?”
耳濡目染,半路出家,李培生处处留心观察学习,渐渐地懂得了如何取景、角度、用光。
买不起专业相机,李培生买了一部摄影功能较好的手机。即使是用手机拍照,李培生也一丝不苟地研究构图技巧、光影氛围、色彩搭配、聚焦细节等拍摄技术。
春拍山花烂漫,夏拍白云飘游,秋拍层林尽染,冬拍雪拥群山。
“我拍黄山我很自豪。”李培生说。他拍的照片不仅出现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时不时还出现在时政报纸、摄影杂志上。前不久,李培生正式成为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一个人的婚礼
2008年的大雪,在所有黄山人的记忆里都是抹不去的。
“我和妻子早早定好在1月31日结婚,在玉屏楼摆喜宴,我们夫妻二人共同请山上的同事喝喜酒。”李培生回忆说。
没想到,一场旷日持久的大雪,打乱了所有人的节奏。“国宝”迎客松险象环生、危在旦夕,黄山打响“迎客松保卫战”。
1月28日至31日,武警官兵和园林、综治、环卫等部门的员工100余人蹚着没膝的雪,在看不见台阶的山道上往山上运送毛竹。
“所有人都投入战斗,这个时候我怎么能离开呢?”李培生说。李培生啥也没说,和大伙一起肩扛手提,两个人组成一组,团队作战。每个人都干得热火朝天,衣服外面结了一层薄冰,内衣里面一层汗,头发上还挂着一串串的冰珠子。那天,他们不知道摔了多少跤,更不知道李培生的未婚妻正在黄山脚下苦苦等候。
一个在山上守护迎客松无法下山,一个在山下因为大雪封路而无法上山。就这样,在结婚的日子,两人无法见面,成为彼此一辈子的遗憾。
终于,他们把搭架子所需的120多根毛竹运到了玉屏楼。迎客松安全了,李培生的婚礼却错过了。
第二天,工友们在山中为李培生补办了一场特殊的婚礼——一个人的婚礼。“虽然结婚当天我们没有见上面,有点遗憾,但是能在那天守护迎客松很有意义。”妻子王翠霞说。(记者 张 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