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午后,92岁的杨明芳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刘荣年、陈玉芳夫妇屋里屋外忙着家务,夫妇俩的大女儿刘桂红站在老人身边,一边帮她梳头发,一边在她耳边大声说话,跟她聊天。
看起来是祖孙三代其乐融融的一幕,实际上,杨明芳跟这一家人毫无血缘关系。
刘荣年今年73岁,老伴儿陈玉芳70岁,二人家住郎溪县十字镇,是再普通不过的村民。然而,夫妇俩四十六载义务照料邻村老人,与老人不是亲人却早已胜似亲人。这一段46年无私守护的佳话,也让刘荣年、陈玉芳夫妇成为了“宣城好人”。近日,这对“好人夫妻”荣登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一次偶然的听说,让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1976年,刘荣年、陈玉芳还是对未及而立的年轻夫妇,养育着3个女儿。跟周边所有人一样,在地里讨生活。好在刘荣年身强体健,每天天不亮就出去做工,一直能干到太阳落山以后才回家。即使陈玉芳身体不太好,一家人生活并不宽裕,却也能在辛苦中维持着。
刘荣年清楚地记得,有年刚分到田,攒了很久攒起20块钱,就快能买得起22块钱一担的尿素时,陈玉芳生病住院了。“农村地多,只要肯干,就能活下去。”刘荣年咬咬牙继续专心下地砍茅草。
偶然的一天,听说邻村46岁的杨明芳丈夫也姓刘,可能是本家,而且这对夫妇无儿无女、生活拮据。刘荣年想着只有7里路,便去探望一下,或许能帮上一些。从那以后,邻村茶场那间三四十平方米的屋子里,时常能见到刘荣年夫妇的身影。缺柴禾了送上点柴禾,缺米油面了就捎上一些。日子再苦,一年四季,对杨明芳夫妇的帮助从来没有间断过。逢年过节,想到杨明芳夫妇没有儿女、孤单冷清,便主动把他们接到自己家中,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默默付出,让杨明芳夫妇对刘荣年夫妇从最初的感激到信任、再到依赖。两家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处得像亲人一样。
一句暖心的承诺,让他们执着守护
2000年,杨明芳的丈夫去世,这对已是69岁的杨明芳来说是沉重的打击,老人整天以泪洗面。刘荣年便安慰杨明芳说:“我们永远是您的家人。”此后,夫妻俩跑得更勤了,一天三趟为老人送去热饭热菜,陪她唠家常、遛弯,帮助她从悲痛中走出来。杨明芳常说:“没有他们俩,我饭都没得吃,可能活都活不下去。”
2010年,刘荣年夫妇在女儿的安排下,住进了敞亮的屋子、温馨的小院,生活慢慢变好了。但他们心里始终记挂着杨明芳老人,便把老人接来一起住。为方便跟妻子一起照顾老人,刘荣年还辞去了在外打零工的工作。此后,一家人全靠刘荣年在周边帮人砍竹子赚钱谋生。
家里亲戚、周边村民也偶尔开玩笑,调侃夫妇俩“给自己找了个负担”。但刘荣年一家不去辩解,他们始终坚信,照顾老人是善事,并不是重担,而是自己理所当然应该做的。
住在一起时,杨明芳已经80多岁。因为上了年纪,记忆力衰退,她偶尔还会离家出走。有一次,杨明芳不打招呼就走了,刘荣年冒着大雨骑着电动三轮车,一条路一条路地找、一条巷一条巷地喊,最后在四五里外找到了她。刘荣年不但没有责备,还像哄小孩一样哄着她回家。刘荣年说,对老人说话就得耐心哄着,不能让她把不高兴的事都往心里去。
平日里,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杨明芳状况如何。亲戚们送的饼干、面包、生活用品,刘荣年夫妇不舍得吃、不舍得用,都把最好的留给杨明芳。逢年过节,刘荣年夫妇首先想到的就是杨明芳,为她添置新衣新鞋。为了不让老人寂寞,刘荣年还给杨明芳买了一部老年手机,教老人打电话、听音乐。
在夫妻俩的照料下,杨明芳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其实她也有亲戚,但是在其他亲戚家都住不惯,还是要来我家住。”刘荣年对此格外骄傲。
一场爱心的坚守,让子女传承发扬
看到杨明芳生活拮据,忍不下心不帮;看到舅舅晚年孤独,也接过来一起住……刘荣年“忍不下心”的太多。四十六载的无私奉献,是在践行母亲早年的谆谆教诲。
刘荣年是家中老大,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弟弟都比他小十多岁。16岁,父亲去世,刘荣年成了家中顶梁柱。母亲一直格外重视对刘荣年的教育。刘荣年清楚地记得,母亲经常跟他说:“你做了善事,别人看到了,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会帮你”“能帮助别人,比接受别人帮助好”“看到身边有需要的,能尽量帮一把就帮一把”。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传承家风的最好方式。这份善良从刘荣年的母亲传到刘荣年,又传到了子女身上。刘荣年夫妇多年悉心照料孤寡老人,被3个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他们家,杨明芳早已被当作亲奶奶孝顺。
2019年,杨明芳因胆结石住院,刘荣年的二女儿、二女婿在医院悉心看护,照顾了老人17天,每天坚持给老人清洁护理、按摩身体,没有一句怨言。出院后,刘荣年夫妇做菜、煲汤,变着法子给老人补身体。考虑到老人牙齿不好,还专门把饭菜做得软烂一些。女儿、女婿们也不时带着营养品回来看望,为父母搭把手。
46年来,刘荣年、陈玉芳夫妇二人已从而立青年走向古稀,但始终不变的是他们朴实善良的心。刘荣年说,他们还会继续陪着杨明芳,一起走完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