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仅仅将其视为文房用具,已经无法满足其功能了。在经历了唐宋和明清文人的热捧之后,砚台已经由之初的使用价值华丽转身为兼具收藏价值为一体的艺术品。
砚台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一直以来,都备受文人墨客们追捧。但是,当认真追溯砚台的发展脉络,你会发现,在当下收藏圈里,在对砚台收藏极其痴迷的一些小众收藏家群体中,有两段历史时期的砚台,他们最为喜爱,一个是明清砚,另外一个就是唐宋时期的砚台。相比较而言,历史更为久远的汉砚包括在各大拍卖中,并不多见。
对此,业内藏家表示,论时间段的久远,汉砚还并不是最早的,之前称之为研磨器,这才是砚台的雏形。据考古推测,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已初见雏形。比如,发现于陕西省宝鸡市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北首岭遗址石砚,石砚长17.8厘米,宽14厘米,椭圆形,有大小两个凹槽,距今约5000余年;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姜寨遗址,石砚长8厘米,宽6.4厘米,有砚盖、研杵,砚臼微凹,经鉴定为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时期制造,平面略呈方形,一角略残,砚面及砚底平整光滑,砚盖亦为石质,呈扁平梯形。两砚出土时臼中都残存有红色颜料,说明它们都是兼有调色功能的研磨器。有学者认为这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砚台。
所谓研磨器是用来研磨天然颜料的器皿,而此时的研磨器附带磨杵或研石的形制和作用。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改变,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于现在的砚呢?
尽管有人认为,真正用于研墨的书写砚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是,要知道,砚的使用与墨料的研磨有着直接的关系,砚是配合墨一起使用的,所以古人将砚称为“即墨侯”。汉初,墨即被制成小墨丸状,至汉代中期,墨被制成锭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枚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郊出土的东汉松塔形墨,这种墨锭可直接在砚台上研磨,这也是后来研石或研杵逐渐消失的原因。
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砚台才快速发展起来。所以从汉开始研磨器才真正成为今人所说的砚台。汉代砚实际上是砚台的一个发展过渡期,即天然墨向人造墨的一个过渡,也可以说,砚台真正从研磨器中分离出来进而形成用于使用人造墨的砚台雏形。此外,目前发现的两汉时期的石砚比起战国时期要多好几倍,从这些出土的砚台实物可以肯定,制砚工艺已有很大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