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咏文房四事,谓笔墨纸砚,其中唯有砚最经久耐用,因而宋代米芾李之砚等存谱以藏,也是艺林佳话。乾隆皇帝喜欢砚,他在《砚谱序》中写:“内府砚颇夥,或传自勝朝或弆自国初,如晋玉兰堂砚、璧水暖砚,久陈之乾清宫东西暖阁。”
砚台是文人几案必备之物,又流传有谱系,更是受皇帝重视,乾隆帝也念及“物繁地博,散置多年,不有以荟综稡记,或致遗佚失传,为可惜也。”故而“命内廷翰臣,甄覆品次,图而谱之,凡旧藏者若干枚,散置者若干枚,新获者若干枚,其弃置库中为之剪拂刮磨、郁为奇品者又若干枚。谱既成,欲命于敏中拟四六引言以行之。既思题句铭辞皆自作,且六日而成四十首……”不仅收藏砚,还亲手题诗。
乾隆《砚谱序》
5月18日,“砚德清风—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用砚精品展”在神武门展厅开幕。该展览共展出清代宫廷藏砚140余件,另外还有30余件辅助展品,旨在使观众了解清代宫廷用砚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展厅内布景 根据《旻宁行乐图》中所绘亭景所建
《旻宁行乐图》
第一单元
“松花石砚——色绿而莹 文理灿然”
重点展示康、雍、乾时期的御用砚,其中有带御题砚铭“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以静为用,是以永年”者,均为内廷造办处所制御用砚形式。
松花石,又称松花玉、乌拉石,产于东北长白山松花江流域,因出自清代皇族龙兴之地而受尊崇。松花石品种多样,除绿色还有黄色、紫色、黑色等。品质极佳者呈绿色,具有较清晰的刷丝状纹理。乾隆中期以后,由于资源匮乏,特别是黄、绿色石材很少,不能满足内廷之需,致使松花石砚的制作逐渐衰微。
松花石雕山水人物图砚 清康熙
松花紫石嵌蚌池砚(松花石盒)清嘉庆
第二单元
玉石砚——研朱滴露 取其不冰”
重点展示清代宫廷玉石砚。玉石砚又称玉砚,自汉代逐渐发展成熟,至宋代仍沿袭制作,颇受宫廷及文人雅士珍爱。宋米芾《砚史》记述其自制苍玉砚。近代考古发现也有辽、元、明代墓出土的玉石砚。由于玉石砚质地光滑,不如陶砚、石砚发墨,因而未被广泛使用,成为文房陈设珍玩。清代宫廷玉石砚一般出自造办处砚作或金玉作,其材质有青玉、白玉、墨玉、翠玉等。
青玉凤螭纹随形砚(“嘉庆御赏”款)
清嘉庆 翠玉桃形砚
第三单元
“端石砚——质坚莹润 益毫发墨”
主要展示清代康、雍、乾时期的御用砚以及赏赐用端石砚,其中有雍正皇帝赏赐长春居士砚,即弘历为皇子时被恩赐的端石砚;据考证,端石在唐代中期以后才规模开采,唐代末期到宋初成为地方贡品,受到皇帝的喜爱。端石开采的石坑品种很多,其中以水坑、宋坑出品最珍贵。石色多以猪肝、青紫色为贵,质地坚实细腻、致密娇嫩,宜发磨。
端石雕海棠诗文砚、菊花诗文砚 清乾隆
刘源进端石雕双龙纹砚 康熙
第四单元
“歙石砚——罗纹金星 自然天成”
主要展示乾隆皇帝御铭仿古歙石砚(六件一套)以及纹理丰富、自然天成的各式歙石砚,体现出宫廷御用砚选材之精良和设计之精心,在造型、纹饰、雕刻等方面多有创新。
歙石仿汉石渠阁瓦形砚、仿汉未央砖海天初月砚、仿宋玉兔朝元砚
第五单元
“澄泥砚——汾水之泥 色古质润”
主要展示乾隆时期造办处所制澄泥砚和苏州等地承办进贡的澄泥砚。澄泥砚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因烧过程及时间不同,可以是多种颜色,有的一砚多色,尤其讲究雕刻技术,有浮雕、半起胎、立体、过通等品种。澄泥砚由于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因此澄泥砚质地细腻,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因此前人多有赞誉。今日所见古澄泥砚已极为稀少。澄泥砚以“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华夏澄泥砚不施彩釉,使之自然窑变。
澄泥虎符形砚 乾隆
澄泥仿宋代四螭纹砚 乾隆
第六单元
“铜匣暖砚——铜炉炙热 以其温砚”
主要展示清代宫廷造办处所制各式御用暖砚,这些暖砚造型独特,并注重装饰,既有仿古又有创新。
暖砚为冬季用砚,以防止笔墨冻结。一般具有可以炙炭加热的功能。据考古发现,现存最早的暖砚实物为宋代陶暖砚。此外,还有辽三彩暖砚、元代玉石暖砚等。明代中后期,出现金属铁、铜匣形式的暖砚,成为文人常备文房用具。清代内廷造办处所制御用暖砚,形式独特,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炭火暖砚,一般由石砚、炭火炉、铜砚匣三部分组成。这些砚匣多有镂空装饰,作为炭火的通风口。二是水暖和炭火合二为一的暖砚,一般由石砚、水屉、 炭火炉、铜砚匣四部分组成。这种暖砚既可以用匣内炭炉加热,还可以放置铜水屉同时温砚。三是石匣暖砚,砚堂中空,直接用炭火温砚。特别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的御用暖砚,有长方形、圆形、双联形、八边形、 罩盖炉形、仿宋砚式等,并配有铜镀金匣、珐琅匣等。
端石铜鎏金福寿纹葫芦形暖砚 清乾隆
歙石铜镀金龙纹匣暖砚 清乾隆
松花石雕荷叶纹池珐琅匣暖砚 清康熙
欢迎关注公众号:今日点藏
第七单元
“乾隆御题诗文砚——鉴古存真 几暇怡情”
主要展示乾隆皇帝御题鉴藏砚;第八单元“书斋景观”辅助陈列皇帝读书图像、皇家书斋陈设,以及文雅的读书环境,体现传统用砚文化在清代宫廷的发展。
砚与笔、墨、纸,合称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书写、绘画用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雏形,历经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时期的发展演变,不断推陈出新,直至清代更为成熟发展,并形成各自独特的时代风格。
在制作机构上,清宫用砚一般是由内务府造办处承办制作,还有少量来自地方官员年例进贡,或由地方织造按内廷发样承做。内廷造办处作坊林立,其中砚作、金玉作、铜镀作、珐琅作等,均有御用砚活计的制作,所制砚台品种有松花石砚、端石砚、歙石砚、仿古澄泥砚、玉石砚、铜匣暖砚等,成为御笔临池、政务、书斋陈设用砚等。清代内廷造办处“砚作”还制作大量仿古砚,其形式、种类多样。其中尤以乾隆时期成套制作的各式仿古砚最具特点,这些砚不仅造型摹古,而且命名也仿古,仿制皆有所本,如仿自明人高濂《砚谱》或宋人苏轼《砚谱》中的画样。仿古砚材质有歙石、端石、澄泥等,砚和砚盒上镌刻有乾隆帝御制诗,或者御题砚铭,以及“乾隆年制”或“大清乾隆仿古”款等,堪称乾隆时期特有的御用砚形式。
在砚的制作工艺上,清代宫廷御用砚不仅精于造型设计,而且还注重装饰工艺和题材,在造型、纹饰、雕刻等方面多有创新。一般是由内廷如意馆画师画样,或遵照皇帝的旨意照砚样成作。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均参与过砚的设计,而且各有所长。如雍正皇帝曾参与暖砚的设计,并对暖砚进行两方面创新:一是命作铜炉式暖砚,并称“砚即可热,炉也可烧香”;二是新创用水屉温砚的形式。此两种形式的暖砚均有实物传世,在此次展览中也有展示。
乾隆皇帝不仅参与砚的设计,还喜欢鉴古收藏,并称“盖古之物朴于今,今之物华于古”。其藏砚甚多,并有入古上等或次等之分,其中大部分镌刻有御题砚铭,或制作年款。乾隆皇帝御制各种砚诗作品多达三百首,或引经据典或详加考证,并命造办处将诗文镌刻于砚上,其中240件著录于《钦定西清砚谱》。如今此书所著录砚仍有大量传世,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等。
《钦定西清砚谱》
昔日这些砚台曾被陈设于皇家书斋文案或斋堂轩室,属于日常不可或缺的文房工具,今日已成为罕见的艺术珍品。清代皇帝非常重视读书学习,正如康熙皇帝《庭训格言》所述:“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优良的砚石,光泽莹润,不温不火,温文尔雅,而且被赋予高尚的品德。每一方砚都凝聚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反映了各个时期手工艺品的制作水平,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乾隆御题
此外,展览也搭配展出文房四宝。
竹管“小霜豪”
“乾隆年制”款青玉三峰笔架
(文章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