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中国名砚类名,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以砚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
歙砚始于唐代。据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出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自此以后,歙砚名闻天下。
据史料记载,盛唐时歙砚已大盛。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开成五年箕形歙砚,石质细润,色泽清纯,是早期歙砚的珍贵遗存。在南唐时期,歙砚大受宠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宝重歙石,专门在歙州设置了砚务,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后主李煜对歙砚极为推崇,把歙砚、澄心堂纸、李廷硅墨三者称为天下冠。
宋代,歙砚获得很大发展,歙石开采规模扩大,歙砚精品不断涌现,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工,为诸砚之冠。
1953年歙县宋代窑藏出土17块歙砚,石质与造型各异,制作巧妙,展现了歙石精美绝伦的面貌。
据砚谱记载,宋时歙石名目有眉子纹七种,外山罗纹13种,水玄金文厥状10种,各种纹色灿然烂漫,诚如宋代书法家蔡君漠所赞:“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诗中将歙砚与卞和玉相媲美,认为歙石价值连城。元代以后,歙石开采时断时续,但成砚依然大量涌现,成为明清宫廷和士绅之家赏鉴流连的珍品。
歙石石质优良,莹润细密,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嫩而坚,润而不滑,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宜于发墨,兼以纹理灿烂,色拟碧天,长久使用,砚上残墨陈垢,入水一濯即莹洁,焕然如新。歙石纹色有罗纹、眉子、金星和银星几大类。尤以罗纹、眉子之奇特者为上品。罗纹中的犀角纹、鳅背纹、细罗纹、暗罗纹,都是莹润发墨,呵之水出的精品,历来为赏鉴家所宝重。此外,歙砚在雕刻、养护、砚史著录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点。现代的歙砚生产, 无论开采矿坑,还是制砚工序、雕刻技术,都有很大恢复与发展,历史上绝迹的一些花纹品种,被重新发掘出来,同时增加了若干新品种,为闻名遐耳的歙砚制作又添新的风采。砚之简史“砚与文字同兴,予黄帝之代也”,从近代考古学家证实,早于五千年前便有了磨墨用的研墨器了。当时的墨,尚未是固定形态,故需要多加一块小研石用来磨研。
秦汉时期的砚多以石为材料,但多了纹饰,或兽形雕刻,线条亦较为流畅。
魏晋南北朝时代除用石来造砚,亦曾以瓷及陶来造砚,砚台多以三或四足支撑,较近代之砚台为高,可能跟当时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有关吧。
唐、宋朝代的经济、文化皆有高度的发展,文人辈出,诗、词、书法、绘画皆盛极一时,砚台的发展亦于唐宋时代达到高峰,我国的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河砚以及澄泥砚亦相继出现,各领风骚。这时代的砚台多以实用为主,形状多为“凤”字形及“箕”形。
明清两代所制的砚以从实用转为工艺美术品了。明代的砚端庄厚重,纹饰也较古朴,但到了清代,砚的制作极注重雕刻,方法,题材和其他石雕、牙雕、玉雕也很类似,而且,一些不太发墨的材料如玉石、翡翠、水晶也用来制砚,美观性増多了,但实用性却大为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