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金石相伴“砚”遇一生 ——访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黄志民
来源:兰州新闻网 作者: 发表时间:07-18 15:29

篆刻作品《心经》套印

洮砚乡喇嘛崖老坑坑口留影

篆书《陋室铭》

洮砚作品

黄志民

出生于1964年。1985年在兰州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的“金石篆刻学习班”学习篆刻技艺,2016年在北京文化部党校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举办的“吴笠谷制砚艺术高级研修班”学习制砚技艺。现为岷县代表性非遗项目“洮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在第五届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认定中,被授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06年荣获由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文房四宝名师名砚精品大赛金奖;2012年在第29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20年荣获第十五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制作技艺一等奖、创作创新二等奖。

1996年,一场中国文房四宝展让黄志民与洮砚结缘,那时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将在不久的未来成为我省“工匠精神”的最好解读者、传统手艺的最好代言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

实际上,在那次选择之前,黄志民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冒险和随性。他曾是那个年代的骄子。当了文艺兵又在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进修了理论作曲。

毕业后,他把自己的生活弄得紧张而又充满生机,不仅创作、演出样样得意,还不断地为自己的艺术道路寻找着新的突破。他为了自己的追求,背着琴奔走在连队和士兵之间,把自己沉浸在那种自由的氛围里。甚至为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还到艰苦的哨所体验生活。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感到无法突破自己时,这个已颇有成绩的文艺骨干做出了一个令人惊奇的选择——到手工作坊成为了一名洮砚艺人。

从此,这个用动人音乐开启艺术人生的人,转而与金石结缘握住了冰冷、坚硬的刻刀,开始倾心追求艺术作品的另一番真与美。这一握,便是近三十年。

洮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原石料产于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洮砚乡。曾经,在书香雅阁中收藏一枚上佳的洮砚,是中国文人的理想。

洮砚艺术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民间。为窥其精髓,黄志民只身前往了海拔两千米的洮河石产区卓尼县喇嘛崖。这里年平均气温只有7摄氏度左右,谷狭路窄,石壁峭立,俗称“绿歌石”的砚材就产自这里。

为采到上好的石料,黄志民几乎每天在老坑里匍匐而行,晚上又坐在老乡的炕头学习雕法。

雕刻是个细致活,从选料、下料、设计、制坯、开膛、合口到打磨、上光,每个环节都需要极大的耐心。

他总是要想办法让自己保持好的精神状态,哪怕是极度困乏之时,都会用操琴弹唱的方式进行调节。他利用三年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创意完成了《三国演义》《三十六计》《金陵十二钗》等套砚,一举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

“传统的洮砚雕虽厚重但沉闷,少了那种灵秀之气。”眼前的功成名就并不能让黄志民满足,为了寻求突破,他又先后到安徽、浙江学习端砚、歙砚的雕刻艺术,这一学就是5年。

这期间,为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他投入大量的精力潜心研习了古诗词和书法艺术。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他的雕砚艺术有了质的飞跃。

2000年,他到北京举办了个人雕砚展,赢得了到场观众的高度评价。

但是,作为一名洮砚艺术家,他又诞生了将南北二种文化风格进行融合的想法,力求在艺术创作上实现一次飞跃。

于是,办完展览以后,黄志民立刻风尘仆仆地离开北京回到兰州。经过精心地构思与准备,他开始着手百龙砚的雕琢。

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完全沉浸在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状态之中,既要彰显北地的拙朴,又要表现出南方的空灵。最终,这两种文化都通过刻刀的一笔一划融为一体,在精雕细刻中成就了这一方百龙巨砚。

只见在一方1.6米×1米的石料上,100条形态各异的中国龙蓄势待发,凌空之际迸发出的雄宏气势和昂扬的生命力令人震撼。

“制砚是一种金石工艺,纸有寿命,金石可保证不朽,传统文化很大程度上是靠金石传承下来的。”黄志民告诉记者:“通过选材、出坯、下堂、取盖、合口、落图、透空、精雕、打磨、上油,制砚的十道工序都离不开金石工艺的本质,却都是金石工艺最完美的体现。”

“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唯有砚台能同时表演‘诗书画意’”,他说:“时至今日,砚台已经从一件实用品转变成为收藏品,人们收藏洮砚,首先是带着一种崇敬之意,同时人们追求‘返璞归真’,曾经一度被大多数人放弃的‘研墨’再次复兴。”

由此可见,从一开始黄志民就意识到传统工艺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洮砚制作人的责任感。于是,他便把“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当成了自己的左右铭,坚持潜心研究传统文化,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洮砚工艺历经千年不衰,背后离不开制砚手艺人多年如一日的坚守。就如同黄志民,在自己的小工作室里一刻就是一天。他非常明白传统工艺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全力以赴的要将祖辈的智慧刻进一方方的砚台中。

“喜欢上这一行了,就要用心去了解”,黄志民一边回忆一边感慨地说:“我最爱和采石的工人、刻砚的老艺人打交道,日积月累下来便愈发深入、真实地了解到其间的历史文化底蕴。”

第一方砚,花去了黄志民几个月的津贴,但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说起这件事,他却从来没有丝毫的遗憾:“这方砚你买一个,它能世代相传,这和你买别的生活用品完全不一样。1996年,我爱人为了支持我做洮砚,硬是把她从部队复原一次性给的六万多块钱全给我买了洮砚石料。回想起那时候,有十几年我们都过的挺苦的。”

刻刀是洮砚手艺人的“画笔”,在坚硬的坯子上勾勒出细腻的线条。刻刀的起起落落间,奏响的不仅是手艺人养家糊口的生计,更是对传统工艺和文化传承的责任。

“砚为心友,它与文化同生,与历史相伴,这是我喜爱金石艺术的最大原因”,他由衷地说:“当然,艺术一定要回归生活,作为艺人,更要关心社会。我希望,这辈子都能用手中的刻刀,去跟这些石头交流对话,去发现每块石头蕴含的特质,最终赋予它自有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靳琼靓】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