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离我们有多远?也许很多人觉得“中招”的只是少数不幸者,从而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然而,就在1月4日,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提供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总人数已经超过1亿,精神疾病发病率超过7%。
“岂不是走两步就要碰上一个精神病?”有人知道后觉得很可怕。“其实,这项数据包括的精神疾病并不是日常说的‘神经病’,范畴非常广泛。”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它包括了多种焦虑障碍,还包括以抑郁和躁狂为主的心境障碍,以及酒精、药物使用所导致的各种精神障碍和冲动控制障碍等,程度上也涵盖了轻度、中度和重度,大多只会困扰当事人,而不会对周围人和社会造成危害。
在接受本报特约记者采访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丛中教授认为,这一消息并不全是坏事,“这个数据的公布和人们对它的重视,说明随着社会和专业学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心理有了基本一致的诊断标准,有了心理、精神健康的意识。”在统计数字出现前,心理隐患和疾病也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几乎没有心理健康概念,比如一个农妇自杀,周围人会认为她是“想不开”而忽视了精神疾病的作用。
至于为什么精神疾病发病率如此之高,丛中认为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是主因。社会发展导致人口流动,一些离家打工者缺少亲情支持,加上不稳定的工作和婚姻,内心压力不断增大,从而在心理上也沦为弱势群体,而焦虑和抑郁也就通常“青睐”他们。为此,丛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职员努力工作,却遭到上司不断的挑刺,由此患上了抑郁症。当被问及“为什么心理郁闷不去对上司说?”对方答道,“我怕上司抑郁。”
另外,由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因素,女性也常被抑郁“光顾”。“强势人群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弱势群体倾注支持和帮助,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丛中教授最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