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桐城的六尺巷,因清代大学士张英与邻居吴家互相退让三尺地基传说而成。近年来,安徽深入挖掘、传承、活化六尺巷典故中的善治基因,探索形成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2023年,“六尺巷调解法”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同年11月,“‘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2024年4月,安徽省委出台意见推广“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在桐城市市区,有一条长约百余米、宽仅两米的窄巷——六尺巷。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土地纠纷,张家人驰书京城向张英求助。张英在家书中题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张家人收信,主动让了三尺;吴家人受此感动,也退让三尺。由此,成就了六尺巷的佳话。
这段时间,许多游客纷纷慕名而来实地参观了解“小巷”里的故事。“游客络绎不绝,十分热闹,我们有时候全员当起了志愿讲解员。”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耘说。
张耘是六尺巷典故中大学士张英的十二世孙,他打小就对这条小巷充满了深厚的感情,立志要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我们组织成立了‘六尺巷故事’志愿讲解服务队,以每天不少于5场次的解说,缓解了景区解说员紧缺的压力。”他说。
传播六尺巷的故事,延续“和为贵”传统。当地以“六尺巷剧社”为载体,自编自导快板舞、黄梅小戏、小品等剧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六尺巷文化”,推动“和为贵”的理念精髓与“谦和礼让”的人文精神深入人心,营造“人人讲六尺巷故事、处处彰显和谐精神”的浓厚氛围。
用先人的智慧化解矛盾。六尺巷社区居民大约有7000人。每个月张耘都要处理一些社区矛盾,包括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矛盾、拆迁安置问题等。“六尺巷故事”为当地调解矛盾纠纷、打造和谐社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
市民孙先生几年前在六尺巷社区合法购买了一处废弃厂房,因历史久远,一方院墙已倒塌,对面的部分居民将房屋建造在院墙地界内,成为了厂房“邻居”。之后,他在改造厂房时与部分居民产生了分歧。
张耘了解情况后,立即上门实地查看,对双方进行多次调解。他引用“六尺巷的故事”,让矛盾双方各退让一步。最终,在他的耐心劝导下,孙先生同意以原来墙角为界,让出一个空调的距离砌厂房院墙,并借此机会将邻居院内进行硬化,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不止在六尺巷社区。2015年,桐城法院将“六尺巷文化”创新运用于诉前调解,提出“六尺巷调解法”,分为“听、辨、劝、借、让、和”六步,并率先在孔城法庭试点运行,当年就产生了明显成效。2021年,桐城市在全市基层治理领域,创新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属于六尺巷的故事,还在更大空间延续。今年,以“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在全省范围推广开来。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成为安徽基层社会治理的地方品牌,令张耘十分自豪。“为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会继续用心、用情去挖掘、去传承、去坚守,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