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绩溪县公安局,有这样一位人民警察,他并不伟岸,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并不张扬,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使命诺言;他资历虽深,却仍用执着和忠诚谱写着履职守平安的奉献之歌,他就是绩溪县公安局看守所所长李斯伟。
荣誉,见证闪光的足迹。由于成绩突出,他被评为“全省教育训练先进个人”,并连续四年被评为“宣城市公安局优秀教官”。2021年李斯伟被安徽省总工会授予“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
熠熠警徽践行铮铮誓言
今年35岁的李斯伟,原本是一名武警战士,退役后于2010年入警,经过两年的培训,2012年正式参加公安工作,到基层派出所任职,2015年调动到绩溪县特巡警大队工作。
从警十余年以来,从武警到派出所民警到特警,再到看守所所长,冲锋在前是李斯伟身上最鲜明的特质。变化的是岗位、是职位,不变的是共产党员的忠诚本色,是对公安事业的热爱执着。无论在哪个岗位,他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危险之处从不退缩。
谈起自己的从警初心,李斯伟回忆道:“十年前,我如愿加入公安队伍,当时心里非常激动。第一次任职时,看到那高高悬挂的警徽时,一种别样的感觉涌上心间。当我人生中初次穿上警服执勤时,瞬间明白了那种萦绕在心头无法言状的感觉就是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对得起这身警服。”
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李斯伟一次又一次“逆流而上”。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2018年6月29日的深夜,绩溪县突降特大暴雨,长安镇茶源村发生洪涝灾害,近百名群众被洪水围困,李斯伟奉命带领突击队奔赴抗洪现场,冲锋在救援群众一线。
达到村口,湍急的洪水已经淹没了进村的路口,肆虐的洪水还在上涨。查看地形后,根本没有多想,李斯伟决定涉水进村,“只要还有群众没被转移,我们就不能停下。”一夜的暴雨侵袭,乡村道路在雨水的浸泡下出现了不同程度塌方,一不小心就会跌倒,脚下则是湍急的洪水。李斯伟向村中一户村民屋顶抛射绳索,依靠救援绳索,李斯伟带领救援民警蹚过齐腰深的洪水一步步往村庄的方向走去!
进到村内,一夜未眠的被困群众爆发出欢呼声,为了让受困群众尽快脱离险境,队员们将救生圈、救生衣套在村民身上,然后手牵手一步步往村口方向转移。至救援结束,李斯伟带队从危房中救出8名受灾群众,50余名被困村民得到了安全转移。
一次次伸出援手带给群众一阵阵暖意,一次次解困给大家留下一段段警爱民的佳话。“要不是你们,我这把老骨头就真的扛不住了。”一位被困老人由衷地感谢。
“这都不算什么,能为群众救难解危,才对得起这身警服。”此时李斯伟的脸上,汗水雨水和泥土早已交织不清。
纵然大雨滂沱,纵然洪水肆虐,爱民为民的铮铮誓言在熠熠闪光的警徽下一次次践行。
倔强铁骨彰显红色基因
只有自己不怕苦、不怕累,把每一个案件处理好,才能让群众有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这是李斯伟一直以来的工作信条。在日常工作中,他也用实干担当的行动对这句话作出了生动的注解。
2018年7月,辖区夜间盗窃电瓶案件高发,群众意见很大。接警后,李斯伟立即带领小组开展工作。通过积极走访群众,调取现场周围监控,终于发现了犯罪嫌疑人的线索,但由于夜间光线不清,面部特征极不清晰,且嫌疑人具有较强反侦查能力,侦查工作难度不小。
经过连续多日的工作,基本摸清嫌疑人的作案规律,午夜出没、多次盗窃,该贼肯定还会再来。为侦破此案,全力为群众挽回损失,李斯伟决定带队开展蹲点守候。三伏天的午夜潮湿闷热、虫叮蚊咬。每天凌晨时分,民警便在嫌疑人可能出现的路段轮流蹲守,经过连续23个昼夜的布控,李斯伟终于将盗窃嫌疑人陈某缉拿归案。
连续蹲守23天,同事们说他“倔”,但李斯伟说这是人民警察的红色基因——为民,面对每一个复杂疑难案件,他都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坚持到底。“退缩不是我的性格。我身边的战友都非常敬业,性格刚毅,他们就是我的榜样、我的力量源泉。”李斯伟说。
而他的这种“倔”,不仅表现在办案上,更是在他的日常警务训练工作中得到体现。
除了日常的警务工作,李斯伟还担任着警务实战教官的工作,负责绩溪县公安局的警务实战训练工作。他怀揣着对教育训练工作的满腔热情,不仅苦练自身本领,更是以实战化训练转型升级为契机,独立钻研训练法,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通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李斯伟总结出一套符合一线实战需要的“三三二四”训练法,显著提高了绩溪县公安局的教育训练水平;他还牵头在特巡警大队组建了“反恐突击队”,实行练战一体,有的放矢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克敌制胜的“看家本领”。2020年,李斯伟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同时当年还被公安部表彰为全警大练兵“标兵个人”。
穿梭在办案、救援的现场,埋首于训练、实战的工作。在组织看来,他是兢兢业业的“攻坚利剑”;在民警眼里,他是德才兼备的“榜样”;在群众心中,他是守卫平安的“剑盾”。
警旗猎猎,指引方向。使命在肩,步履铿锵。作为一名党员,民警李斯伟时刻保持初心,铮铮铁骨守护一方平安。“用责任承载使命,用忠诚书写人生。”他在笔记本上这样写道。(宣城日报 徐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