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榜样】岛上行医二十载
来源:六安新闻网 作者: 发表时间:01-17 17:16

【榜样】岛上行医二十载

——记金寨县麻埠镇齐山村海岛卫生站医生余家军

巍巍大别山,碧涛响洪甸。在金寨县响洪甸水库中心,有一个小岛,岛上唯一的医生因为对先辈、对自己、对职业的承诺,20余年坚守在岛上,守护着故乡人,他就是余家军。

近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发布2021年“诚信之星”,包括2个集体和8名个人,余家军光荣入选。

一句承诺,“大山的儿子”不忘本

1月15日,驱车沿着蜿蜒的山路,记者来到了位于大别山深处、响洪甸水库边的金寨县麻埠镇。下车乘船,在碧波万顷的响洪甸水库上行船近50分钟后,记者踏上了齐山村海岛村民组,余家军就在此行医。曾作为卫生站使用的船屋依然系在岸边,新建成3年的麻埠镇海岛卫生站就在岸上。此时,余家军却不在卫生站中。“余医生带着几个病人去县医院瞧病了,还没回呢。 ”岛上的村民说起余家军,语气中带着一丝丝的温暖,仿佛说到了亲人。

“海岛”本不是岛,而是大别山深处一个秀美的山村,上世纪50年代因为修建响洪甸水库,麻埠镇沉入湖底,山村也变成了东西相隔的两座小岛,取名“海岛村民组”。从此,几百名村民出行全靠行船。

凛冬已至,水库里寒风瑟瑟,下午4点半天色已暗,远处水面上才传来小船发动机声,村民都知道,这是余医生回来了。当天早上6点多,余家军开着这艘小船,接岛上3名病人到镇上,再驾驶小车前往县医院。一天时间里,余家军自掏油钱,还请几名病人吃了一顿午饭,直到把3人送回家中,他才迟迟赶回卫生站。这样的忙碌生活,对于余家军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

“我1999年回到家乡海岛组,之前在外学医,本希望能学得一身本领走出大山。”余家军告诉记者,在大山之中、孤岛之上,因为交通不便,很多老人因为就医困难得不到照顾,他的父亲也因此耽误了病情去世。

“军子,回来吧,咱们这里需要一个医生。 ”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沉沉地压在余家军的心头。

“在我最纠结的时候,我的爷爷指着岛旁的湖面告诉我,‘革命战争年代,红军的医院就设在这里,就在这湖面之下。那时候那么多先烈舍生忘死,你是大山的儿子,是红土地养育的人,不能忘本! ’”

原来,上世纪30年代,鄂豫皖红军第三后方总医院设在麻埠,其中一个分院就设在如今的海岛村民组。

红色土地的光荣历史和爷爷的及时鼓励,激励着余家军下定决心,扎根海岛组,为村民解除病痛。1999年,他和妻子返回家乡,把一艘船屋停泊在东西两岛之间,开始行医生涯,至今已是22年。

责任在心,他成了“海岛人”的亲人

齐山村海岛村民组有200余名村民,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只剩80余名60岁以上的老人留在故乡。这些老人不少都患有慢性疾病,家人之所以能放心老人在家,便是因为余家军是他们所有人的“亲人”。除此之外,水库对岸金庄村还有300多人也是余家军的服务对象。

1月10日夜里12点多,海岛组村民祝鸿霞的儿媳妇打来电话,86岁的祝鸿霞突发心脏病,身体十分不舒服。接到电话后,住在卫生站、刚刚把被窝焐暖和的余家军立刻穿上衣服,开动小船出诊。

岛上行医20余年,余家军积累了丰富的夜间行船经验。他从来不在船头挂灯,因为夜里小灯照不到远处,反而会使水面反光晃花眼睛,简陋的小船上没有卫星定位系统,余家军全靠观察黑暗中山脉的形状寻路。等到为祝鸿霞开好药、让她病情稳定下来,余家军回到卫生站已是半夜2点多,数九寒冬,水库上寒风凛冽,下船时余家军已冻得手脚发麻。

“军子人没的说,咱们住在岛上的人,谁没有被他瞧过病啊,他对待我们是掏心窝子的好! ”村民张楚东说起余家军,满口夸赞。

余家军刚上岛行医时,张楚东有过疑虑:这个在外学医的年轻人能否挨过岛上的寂寞偏僻,会不会干几年就走人?

2018年,张楚东的妻子在家里突然昏厥,余家军赶到之后,决定把病人送到六安市治疗。 “那天正好大雾,湖面上稍远点啥都看不见,军子也不怕危险,带着我们就走,在湖上迷路,绕了七八个圈子。我看到他头上都是汗,和我一样着急。他是真把我们当亲人啊! ”张楚东告诉记者,一行人赶到六安之后,因为病情严重需要转诊,余家军一路相随,陪着夫妻俩前往合肥医治,最后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多亏了军子,我老婆命是保下来了,现在他每个礼拜都到我家给我老婆检查,是咱们家的救命恩人啊。 ”张楚东说。

行医多年,余家军不是没遇到过危险,大雾天在水库里兜兜转转找不到家、大风天小船晃荡几乎倾覆、黑夜里伸手不见五指船撞岛差点落水……余家军都经历过。 “水库最深的地方70多米,完全不怕那是不可能的。大风、大雨、大雾,我在这船上心里也发怵。但我是一名医生,为病人看病是我的责任,如果因为我的犹豫而耽误了病人,那是我一生的遗憾! ”余家军坚定地说。

如今金寨县基层医疗条件大幅改善,转诊手续也逐渐规范,余家军不再像过去需要那么频繁地转送病人出岛,但只要村民有需求,他总是二话不说,风雨无阻。多年来,不论是行船还是开车送病人转诊,余家军没有找病人要过一分钱,一年光油钱就要多花上万元,却从不抱怨。在海岛组采访,“亲人”“恩人”是村民对余家军使用得最多的称呼。

“这么多年来,余家军守在岛上,为群众送医、送药、送服务,不仅是村民们的医生,更是他们的亲人。通过他的艰辛付出,库区群众的大病发生率显著降低,群众的幸福感大幅提升。”麻埠镇镇长陈德品说。

面对荣誉,他不改医者仁心

2019年,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余家军和他的卫生站告别小船,在海岛上安家。全新的卫生站拥有宽敞的露台,开阔明亮、分类明确的诊疗区、观察室、档案室、药房,甚至在二楼还为来看病的孩子设立了活动游戏空间。“他看到新卫生所的那一天,是我这20年里见到他最快乐的一天,能让病人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就诊环境,一直以来都是余家军的一个梦想。现在靠着社会、政府的力量,终于让他达成了梦想。 ”余家军的妻子吴起娇说。

不让好人只有付出没有回报。近年来,金寨县各级党委、政府为余家军解决了种种困难,解除他行医的后顾之忧。“村医的收入和服务对象的多寡直接挂钩,余家军服务对象只有五六百人,单靠村医报酬,他一年只有1万多元的收入,还不够每年接送病人所花的油钱。”金寨县卫健委副主任汪承聪告诉记者,金寨县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每个月给余家军发放3200元的工资,并为他购买了五险一金,让余家军的生活有了保障。随着我省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百千万”工程的推进,金寨县也积极安排余家军参与各种培训,帮助他提升业务能力。

二十余载如一日,余家军坚守小岛守护乡亲们的健康。余家军告诉记者,一直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两个孩子。因为工作繁忙,两个孩子从小就少有陪伴。女儿七八岁时掉到水库里,自己在给病人看病都不知道,多亏了其他病人瞧见了把她捞上来。儿子在县城上学,平时都是妻子在照顾他。有时,妻子回来帮忙,儿子就一个人住在县城。

余家军坚守对乡亲们健康的承诺,获得各级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先后获得了“最美乡村医生”“中国好人”“诚信之星”等一系列荣誉。

再多的困难,都没有动摇余家军守护“海岛”乡亲健康的决心。 “我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论哪一个身份,都要求我为人民服务。只要他们有一天还需要我,我就坚持在这里! ”余家军说。

·短评·

对于不在小岛生活的人来说,岛上的行医不便和村民对及时获得医疗保障之迫切需求都很难想象,进出小岛,都需要行船近1小时。 22年,为了履行对乡亲们健康的承诺,余家军一次又一次放弃了离岛的机会,把自己和事业都扎根在岛上。

22年里,余家军的工作没有炫目的光环、没有惊心动魄的壮举。但他用日复一日的坚持、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向善的力量,阐释着医者仁心的含义。(记者 袁野 通讯员 施家海)

来源:六安新闻网  作者: 记者 袁野 通讯员 施家海  编辑:   李娜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