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饱含乡土情怀,为家乡振兴奉献力量;她孝老爱亲,20多年如一日照顾婆婆;她踏实勤劳,以身作则教导儿子回馈家乡……她就是郎溪县姚村镇夏桥村的曾玉美。作为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她用自身的美好品质,谱写了一曲家风传承的优美赞歌。
勤劳致富的“多面手”
蝉鸣悠悠,暑意正浓,夏天的茶园尽显苍翠。曾玉美和丈夫盛茂贵创办的茶叶种植家庭农场就在村里的龙井山上。70多亩茶园里种着白茶、绿茶、黄金茶,氤氲着漫天茶香。
今年61岁的曾玉美是一名党员,她和丈夫盛茂贵是村里有名的模范夫妻。两人相濡以沫的几十年里,从来没有拌过嘴、红过脸,遇到事情总是有商有量。“乡里乡亲都说我们家庭和谐,这些其实都不离不开她的操持。”说起妻子的能干,盛茂贵赞不绝口。
曾玉美的能干有口皆碑。在村里当了十多年的妇联主任,谁家如果发生了不愉快、小纠纷,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快找曾玉美!”
村里合并之后,曾玉美便辞职回家了。因为有一手制茶好手艺,她便劝说在外务工的丈夫,和她一起回乡创业。
“辞职以后,我也在外打工,发现外地销售的茶叶十分紧俏。我就想着,我们村产的茶不比别人差,也能闯一闯。”2006年,曾玉美和丈夫守着自家两三亩茶田,靠着零散的机械,制作起了鲜茶。
没想到,靠着炒茶手艺,曾玉美夫妻俩真的闯出了名堂。几年间,他们的茶叶销售越来越好,夫妻俩便抡着蛮锄开垦荒山、不辞辛劳爬山寻找“早产”野生茶进行扦插繁育,逐年扩大规模,直至将生态茶园发展到现在的70余亩。
2014年,曾玉美和丈夫成立了家庭农场,茶产业规模逐渐扩大。每年制茶季每天用工有20余人,而这其中大部分都是村里的留守妇女。她们中,有手艺的,进车间制茶;没手艺的,到茶园采茶。而因为曾玉美的宣传、典型带动和技术指导,周边有许多留守农妇走上了绿茶种植之路。茶厂规模的扩大,也让乡亲们茶叶不愁卖。
孝老爱亲的好儿媳
“妈,饭做好了,今天蒸了茄子,特别软。”中午11点,忙好家务活的曾玉美大声招呼着婆婆石先芝来吃午饭。
自从曾玉美的公公过世后,曾玉美就将婆婆接来一起照顾。“我年轻嫁过来的时候,婆婆就很照顾我。现在她老了,我们做儿女的一定要让她安度晚年。”曾玉美对婆婆的用心,体现在很多细节上。婆婆牙口不好,喜欢吃软烂的食物,所以曾玉美在做饭时,不论是素菜还是荤菜,都要另盛一份置在饭锅里蒸烂一点。
曾玉美对婆婆的悉心照料,大家都看在眼里。说起她的孝心,村里人无不竖起大拇指。村民李金明对她赞不绝口:“玉美是个挑不出毛病的好儿媳,不管家里有多忙,她都会细心地为老人擦身洗脚,照顾得特别周到!”
在曾玉美的精心照料下,今年91岁的石先芝身体也非常硬朗,耳不聋眼不花,也没有任何慢性病。曾玉美20多年如一日照顾婆婆的事迹也成为家乡的美谈。曾玉美的家庭先后被评为安徽省“五好家庭”“全国最美家庭”。
除了孝老爱亲,曾玉美还乐于助人。村里不管哪家有红白喜事,她都主动来帮厨。不论有多忙,她都是随叫随到。她真诚地说道:“耽误一点功夫算什么,只要家家户户都和和气气比什么都好、都重要!”
言传身教的好榜样
“做人要做一个良心好的人,懂得感恩,专心做事,吃苦耐劳……”曾玉美的言传身教,也感染了家里的小辈。
2017年,曾玉美在外工作的儿子盛飞,被父母叫回来经营家庭农场。“父母用自身的经历教会了我,只要踏实肯干、勤劳向上,就一定能收获幸福。”盛飞告诉记者,回到家乡参与茶叶经营后,他萌发了一个想法:夏桥有这么好的生态资源、这么丰富的农产品,应该抱团一起打品牌、闯市场。
2018年,盛飞联合村里其他几家农场主,成立了宣城市龙井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村民”的生产模式,由大户规模经营,带动周边村民发展特色种养业。利用淘宝网站、微商平台、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公司将茶叶、莲子、板栗、大米、土鸡等生态农特产品,发往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去年销售额达到70多万元。夏桥的农产品提高了知名度,家庭农场有了新销路,农民增加了新收入。
一心扑在家乡建设上的盛飞,也得到了更多村民的支持。2018年,盛飞被推荐成为夏桥村村主任。身上的担子更重了,盛飞也思考着盘活整村资源。“我们村作为姚村镇家庭农场数量最多的村,目前共有10个家庭农场,借着电商的东风,夏桥的家庭农场还在试水新路。”盛飞告诉记者,夏桥的家庭农场合计收入1000万元,带动周边500多位村民就业,人均增加收入5000余元。2020年,夏桥村成立了郎溪县首家实体化运营的村级供销社——夏桥供销社,注册了“多彩夏桥”商标,农产品“打包”销售,提高附加值,一年销售额达到了6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