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发展与财力的棘手难题,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再次迈开探索的步伐,率先实施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积极借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力量,激励欠发达地区打破“等、靠、要”格局,为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和谐的“支点”。
风起扬帆时。一场以竞争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正在南粤大地展开。
风起扬帆时:经济大省破解科学发展“瓶颈”
同样属于广东省,地处偏远山区的河源市人均GDP却不及全国的二分之一。2003年,为推进产业发展,河源建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但由于山区太穷,不符合商业银行的信贷条件,没有一家商业银行愿意为高新区融资,最后只能求助于政策性银行,获得的贷款数额十分有限。
“地方穷和家里穷是一样的,一方面发展的愿望很强,想早点摘掉‘穷帽子’,但另一方面不知道怎么弄钱,叫人十分焦急,甚至痛苦不堪。” 河源市常务副市长黄建中说。
根据财政部核定的广东省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广东省有53个县(市)存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缺口,缺口总额达147亿元,居全国第一。目前,广东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14个市人口、土地面积分别约占全省的60%和84%,而GDP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为全省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区域发展非常不均衡。
“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仍然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域财力基础薄弱、省级财政调控不足等突出问题,制约了科学发展的进程。” 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说。
“可否考虑省里一年拿出一定数量的扶持资金,面向粤东、粤西、粤北各市招标,然后请专家去论证。谁的方案好,谁的效益大,就由谁来用这笔资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
通过引入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破解科学发展“瓶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广东再次先行一步。
竞争性分配:竞标资金 更是竞标发展思路
投影演示、演讲、答辩、总结……市长们纷纷走上“PK台”,竞标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
清远市通过参加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专项资金竞争项目,争取到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专项资金3100万元,改善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设施条件。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林江说,在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下,政府财政投入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引导产业转型升级起着关键作用。广东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打破财政资金分配“平均用力”,让财政资金这块有限的蛋糕“喂饱了更多的胃”。
竞标资金,更是竞标发展思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中标市还是未中标市都是赢家。配合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的实施,竞争性分配方式在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的75亿元产业转移扶持资金上先行先试:采用招投标的竞争性方式,分五批、每批安排15亿元,择优扶持三个欠发达地区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建设。
为保障资金分配更公平、更科学,广东根据项目技术、专业的特点建设专家库,正式评审时通过抽签决定评审专家,并要求参与评审专家签署承诺书,保证评审公平。评审过程充分引入媒体监督和部门监督,开展“阳光评审”“透明评审”。
财政资金不是“唐僧肉”,争到钱只是第一步,按照竞标时的承诺管好、用好财政资金才是更为艰巨的任务。对此,广东省建立了资金使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绩效评价制度,对资金使用实施全程追踪问效、问责机制。如在实施“省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过程中,广东省财政厅定期组织考评农业综合开发县的工作绩效,绩效差的被予以暂停或取消开发县资格。
“四两拨千斤”:公共财政管理正在破题
作为河源产业转移园的首任负责人,河源市常务副市长黄建中对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带来的巨大变化深有感触。
通过参与竞标,河源市获得了2批次、共10亿元的产业转移扶持资金。产业转移扶持资金到达转移园后,作为资本金注入园区开发建设单位——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有限公司,使公司资产负债率从86%下降至50%以下。各金融机构因此上调公司的信用评级,先后与其达成16亿元的贷款意向,缓解了园区开发建设的资金压力。
同样是欠发达地区市,获得2批10亿元产业扶持资金的梅州市也产生了巨大的裂变效应。曾经亲历过竞标活动的梅州市委书记李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