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华南农大校企合作创扶贫新模式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11-01 23:33
  近两年来,华南农业大学以校企合作的方式,赴广东韶关乐昌县袄田村扶贫,通过高校送去适宜当地区域特点的高科技种苗提高农民产量,再经由企业高价收购确保当地农民增产增收,以“科技+产业”为手段走出了一条扶贫新路。

     袄田村地处粤北石灰岩山区,全村640多人口分布在10多平方公里的大山里,年收入不足2500元的贫困户有122人,不足1500元的户有36人,村集体收入只有8300元。400亩稻田是全村口粮田,还是绝大多数农户的唯一收入来源,这些水田种植的普通杂交稻的毛收入仅在1000元/亩左右,刨去成本,所剩无几。

     2010年,华南农业大学派去技术人员将水稻作为升级的突破口,动员群众换种“华航丝苗”新品种。这个品种是华南农业大学“国家航天育种工程中心”的新成果,不仅产量、品质高,而且抗逆性强、口感好。拿到种子的农民犹豫再三,迟迟不敢播种,学校派驻干部与村民签订协议才放心。

     几个月后,每亩“华航丝苗”比普通杂交稻增产10%以上,售价提高30%,每亩增收500多元。当年,袄田村贫困户人均收入提高了50%,半数贫困户增收近1倍,人均年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沃田村致富模式的成功迅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2011年,华南农业大学再次派出技术人员和驻村扶贫干部,免费为农民提供“华航丝苗”谷种,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300亩。同时,为了保证农民的收入稳定上升,华南农业大学还与社会企业联合成立“广州华农大绿康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以高于当年市场价30%的水平收购农民种植的华航丝苗大米,确保了农民增产增收。截止2011年10月23日华农绿康食品公司已收购农民的16万多斤稻谷。

     接着,学校投资引入“肥水一体化滴灌技术”,帮助村民在蔬菜、果树、茶叶生产上应用。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习惯了大水漫灌式的浇田方式,开始并不相信这几根细细的管子会有什么作用。然而,这一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不仅有效缓解粤北山区缺水问题,并可改进落后地区农民的传统生产方式,让他们告别了挽着裤腿在田地浇水施肥的日子。

     “肥水一体化滴管技术”造福的不仅仅是几十亩农田,而是点燃了让农民相信科技、运用科技的致富之火。有着二十多年基层经验的当地经管站主任说,华农技术与种子支持见效快、说服力强、示范效应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很受农民的欢迎。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