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十三五”期间 全省累计投入95.6亿支持资产收益扶贫项目 带动135万贫困人口增收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发表时间:05-21 11:2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贫制度”。《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求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尤其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2016年以来,在安徽省财政厅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省各地按照“六个精准”总体要求,始终将资产收益扶贫作为推动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完善机制建设,严格项目管理,落实差异化扶持政策,着力拓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产业、稳定增收。

“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投入95.6亿支持实施资产收益扶贫项目35078个,其中:财政投入73.2亿,其他渠道投入22.4亿,覆盖2874个贫困村,累计增加贫困村集体收入5.47亿元,带动135万贫困人口增收,累计分红16亿元。

五年来,省财政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财政部工作要求,以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为目标,完善制度建设,强化风险管控,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省财政厅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将财政涉农资金由无偿补助变成有偿投入,经营能力较强的企业与村集体民主协商,自愿成为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实施主体,参与到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财政资金与产业发展技术、经营能力更好结合。同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资产收益权为纽带把贫困户与项目实施主体连接起来,助推产业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既发挥了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活力,也让更多农民分享到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资产收益扶贫关键在于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财政、农业、扶贫部门突出主体带动,指导各地运用多种模式将贫困群众精准嵌入乡村产业体系。除固定收益分红外,项目实施主体通过订单收购、务工就业、流转土地、技术培训、租金减免、引领创业等带动方式中的两项以上与贫困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实现资源的合理整合和利益共享,提高了贫困群众产业扶贫参与度,增强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

与此同时,健全收益分配制度,落实差异化的扶持政策。资产收益扶贫首要目标是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股权分配要优先用于增加贫困户收益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并向老弱病残等特殊贫困群体倾斜,防止政策养懒汉和泛福利化倾向。适时开展动态调整。经民主评议和村集体民主决策,经核查认定已稳定脱贫的贫困户不再继续享受原有资产收益权,由村集体收回资产收益权后重新量化分配给其他贫困户和因灾因病等返贫的贫困户,或用于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兼顾非贫困村和非贫困户利益。参照财政支持资产收益扶贫模式,27个县利用“三变”改革成果,统筹其他涉农资金、村集体存量资产、社会捐赠资产和农户土地等生产要素折价入股经营稳健的新型经营主体,1383个非贫困村累计收益3808万元,拓宽了非贫困村集体和一般农户增收渠道。

为进一步做好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过去5年全省梳理总结了32个资产收益扶贫典型案例供各地学习借鉴,以点促面,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科学选择适合本地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通过会议培训、工作群交流、印发成功案例等多种方式,充分展现各地好经验好做法。2019年歙县溪头镇桃源村“旅游+农家乐+贫困户”项目被财政部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宣传推广。

“十四五”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时期。全省财政部门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支持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着力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记者 张毅璞)

【责任编辑:徐健】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