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推行“百名科长民主考评”进入第二年
深秋时节,一场静悄悄的“风暴”,正在皖南宣城鼓荡起波澜。
“又快到公布分数的时候了。”宣城市市直单位数百名具有行政执法权、审批权和行政管理职能的科长们,在期待与忐忑中计算着时间。这场始于2008年,名为“百名科长民主考评”的“风暴”将他们推上了考场。考题,是他们的工作,考官,是宣城的老百姓,而考分,则划出一道硬杠杠——前十名获得提拔,后五名调离岗位,待岗培训一年。
科长,甚至还算不上“七品芝麻官”,为什么这场风暴要径直吹向他们。用宣城市委书记高登榜的话说:“在地级市,科长承上启下,既是领导班子的参谋助手,又是科室里普通干部的头儿和榜样;既是本部门的一名战斗员,又是本科室的一个指挥员。科长工作的好坏,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仅代表这个部门,也代表党委政府的形象。”
这场风暴,改变的不只是宣城数百名科长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成效。基层机关“中梗阻”现象,是摆在很多地方政府领导面前的一道难题。科长,这个连接百姓与政府的重要“关节”的舒展,可以通过宣城的民谣窥其一斑,“科长赶考、百姓主考,谁上谁下、百姓投票”。
这场风暴,带来的启示也不会止于宣城。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其中,“干部考核将加重民意分”、“扩大考核民主、强化群众的参与和监督”、“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等为外界关注的亮点,正体现出干部考评中的政策导向和改革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打量宣城,这个“文房四宝之乡”,钟灵毓秀之地,正藉由一场考“官”风暴带动起政府公共管理思路和手段的创新,政治生态环境的改变。
从观望到信服
干部考评“动真格的”
陈玉红现在的工作单位是宣城市开发区城管分局,她负责开发区拆违工作。记者和她见面的短短半小时,谈话多次被工作电话打断。
在去年的“百名科长民主考评”中,她作为“不满意科长”被免职。当时,她的职务是宣城市容局渣土管理办公室科长。百姓眼中,市容最直观,评好不易,毛病不难找,这板子就打在了陈玉红身上。“结果一出来,心里咯噔一下!虽然也有委屈,但毕竟是一次教训,今年就想着如何能把工作做好。”陈玉红说。像她一样,待岗的几位并不“待业”,该充电就充电,从头再来也是一种历练。
“如果说政策出台前,大部分干部,包括广大市民还持观望态度。那么,考评结果公布后,所有人的心里都‘咯噔’一下。大家知道,这次是‘动真格的’。”民主考评办公室副主任、宣城监察局副局长金小腊说。
百名科长民主考评在宣城引起的震动,相当于给基层工作来了一次“洗礼”。
“我们不是有意跟科长为难,而是通过评科长、抓局长、促发展。通过考评,取得了‘多、快、好、省’的效果。‘多’是爱岗敬业、真抓实干的干部更多;‘快’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更快;‘好’是工作质量、服务态度更好;‘省’是行政成本、商务时间更省了。”高登榜说。
高登榜说这话有底气,是因为考评让参与者、旁观者都信服。考评分值共有100分,85分由各方代表给出,其中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个体工商户、社区工作者、外来投资者、普通群众等。在“中国宣城网”、“宣城新闻网”上,参评科长的相关资料公布于众。考评全程公开,结果在媒体上一五一十公布。
从被动到主动
政府公共管理效能“提速”
考评带来的变化实实在在,推动着政府公共管理的创新。
宣城市西林社区的刘红艳是群众参评人。“明察暗访组刚离开,部门就来‘主动解释’,在刚开始实施考评时并不少见。”刘红艳说,“现在解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个部门办事环境的主动改善和办事效率的有意识提高。”
“这样的创新带来‘有效问责’。过去要考评什么人,都是考察组下去,叫干部考核干部。现在是群众考核干部。”高登榜说,“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服务,考评机制改变,干部作风随之而变。”
考评的是科长,其实也是整个单位。各个市直机关都把眼光投向基层,投向服务对象,工作中有哪些不足,有什么建议?服务对象是“座上宾”。据市考评办统计,市直单位共发放征求意见表近万份,收集意见建议数百条。
“每天,每件事,每个时候,弦都是紧绷着的,不仅态度要好,更要把事情办好。”宣城市公安局经济犯罪支队支队长阙守春坦言压力真不小。
人们希望看到的变化发生在许多参评单位:笑脸,请坐,一杯热茶,热情询问。有的科室还定下了更详细的规矩:接听电话,铃响不得超过3次。
企业的感受更明显。“老大难”的行政审批在程序、时间上大大缩短。宣城市浙江商会会长贾阳光感触颇多:“以前办事经常拖拖拉拉,经过这次考评,态度好多了,效率也高多了。”
几个数字透露着发展的步伐。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