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公布分数的时候了。”宣城市市直单位数百名具有行政执法权、审批权和行政管理职能的科长们,在期待与忐忑中计算着时间。这场始于2008年,名为“百名科长民主考评”的“风暴”将他们推上了考场。(11.6《人民日报》)
据媒体介绍,宣城这次公开对百名科长民主考评,考题,是他们的工作,考官,是宣城的老百姓,而考分,则划出一道硬杠杠——前十名获得提拔,后五名调离岗位,待岗培训一年。真可谓是“科长赶考,百姓主考,谁上谁下,百姓投票”。
众所周知,科长,甚至连“七品芝麻官”都算不上,但他(她)们在单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领导班子的参谋助手,又是科室里普通干部的头儿和榜样;既是本部门的一名战斗员,又是本科室的一个指挥员。科长工作的好坏,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仅代表这个部门,也代表党委政府的形象。
“一杯清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这已经是几十年来机关干部的“老三篇”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机关干部的“老三篇”也被“一杯清茶、一根烟、一台电脑玩半天”的“新三篇”取而代之。
针对机关干部平庸、不作为现象,宣城市首先从市直各单位的“七品芝麻官”头上“开刀”,掀起了一场“治庸风暴” ,实施“治庸工程”,目标直指市直单位的科长中的“庸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笔者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中央下发某个文件要求领导干部年轻化,平均年龄要求控制在多少多少岁以下。于是乎下面就想对策了。不就是平均年龄嘛,好,那就平均一下。于是满屋子的老头子岿然不动,另外提拔了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笔者姑且不论小伙子能力如何,因为在这里也没有讨论的必要。单从这种做事方式上来看就是不负责任、违反科学发展观的事实。
“庸官”不像贪官那样直接徇私舞弊,损公肥私。他们长期碌碌无为,对民众疾苦视而不见,对民众呼声置若罔闻,对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一拖再拖,浑浑噩噩守摊子、混日子。但只要不犯大错,就可以官照做,“俸禄”照领。他们如同“烂心”的苹果,表面上看不出什么不妥,吃到的时候才知道苦。君不见,因为“庸官”的“不作为”,一些地方丧失了发展的大好机遇;因为“庸官”的“不会作为”,一些地方交了很多冤枉“学费”;因为“庸官”的“乱作为”,一些地方频频发生违反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因此,群众对这样的“庸官”深恶痛绝,整治“庸官”势在必行。
像宣城市这样大力整治“庸官”,其目的就是扩大考评民主性,增加透明度,落实广大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以此来督促干部干实事,干群众满意的事,使那些在位不谋事的“庸官”现形让位,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服务型、高效型政府。
但是,杜绝干部队伍中的“庸官”,仅靠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风骤雨”那是远远不够的,要从体制机制的框架中寻找缘由。对“庸官”的整治,既不能心慈手软,还要注重铲除滋生“庸官”的土壤,建立长效机制,培养一种好的“官德”,推行新的“为官文化”。
笔者以为,在这方面,一是要“苦练内功”,把权力、职责公开在阳光下,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有效监督,变“职权”为“职责”,建立岗位之间、部门之间的无缝责任链条。二是要强化监督,行政权力运用到哪里,监督就到哪里;公共财政支出到哪里,审计就到哪里;公共服务提供到哪里,绩效评估就到哪里。三是要实施责任倒查制,出了问题,轻责轻罚,重责重罚,不搞下不为例。
“庸官”已日益成为深入推进改革开放道路上的绊脚石和拦路虎,只有下大力气整治“庸官”,靠制度搬掉“庸官”屁股下的“铁交椅”,让制度治庸成为官场常态,那些“太平官”、“霸道官”、“无能官”、“懒汉官”才可望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