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芜湖 通江达海链全球 创新创效添动能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阮孟玥 朱卓 发表时间:12-19 09:28

优化营商环境 培育“瞪羚企业”

芜湖 通江达海链全球 创新创效添动能

安徽楚江高新电材有限公司车间生产现场。记者 刘子凌 摄

目前,芜湖港集装箱码头正在积极打造新型智慧化码头。记者 刘子凌 摄

芜湖,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之称。

古代芜湖得两江(长江、青弋江)交汇、舟楫之利,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近代以后,芜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商业发祥地和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如今,芜湖则是拥江发展的安徽省经济第二大市。

近年来,芜湖市强化政策引导,优化营商“软环境”,支持产业升级,壮大发展动能。聚焦经营主体急难愁盼事项,优化流程、综合施策,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同时,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加快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快速通关 护航企业“走出去”

12月3日,在芜湖港集装箱码头,远方传来了阵阵汽笛声,岸边的吊机上下挥舞着巨大的手臂,将一个个集装箱轻松提起,稳稳地放到货船上。

“我们正在打造智慧码头,利用物联网、大数据、5G通信等技术,构建设备智能远程控制、智能无人闸口等智慧服务功能,将场桥师傅从狭窄的高空作业中解放出来,实现‘坐在办公室开桥吊’。”安徽港口集团芜湖有限公司芜湖港务公司总经理助理束顺全说,“之前一个人控制一台吊机,现在一个人最多可以控制4台吊机。”

2020年12月,芜湖港新建集装箱无人智能堆场正式启用,成为长江内河上第一座也是安徽省首座新建无人智能化堆场。无人智能堆场正式启用后可以减少人力资源投入67%,提高通行效率75%以上。

港兴天下兴。作为长江中下游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以及安徽省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芜湖港连续3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今年前10个月达118.9万标箱、同比增长13.7%。

为进一步推进对外贸易便利化,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积极推动芜湖港与上海港战略合作,试点开展芜湖港—洋山港“联动接卸”江海联运模式。通过实施“联动接卸、视同一港”整体监管,以一体化方式申报,实现目的地为上海洋山港、接卸地的芜湖港的进出口集装箱“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一体化运行,可为客户节约通关时间1天至2天,大大减轻了企业的物流成本。

“现在的通关模式最快只要1天,帮助我们节省了运输时间和物流成本。”安徽艾特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冰告诉记者,公司在自贸区内的主营业务是保税物流,现有恒温恒湿专用仓库2500平方米,可存放咖啡生豆3000吨。

“今年自贸区助力我们引进咖啡行业的龙头企业,有望拓展生豆保税仓及展开周边产品产业链。”张冰说,在中国的食品市场,咖啡依然是热门赛道。该公司负责链接国外的生豆供应商和国内的咖啡烘焙厂,实现采收季的备货储存和国内市场的完税供货。

为助推更多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引进来”,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芜湖市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水利水运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以芜湖港为核心的“枢纽+通道+网络”现代化交通物流体系。坚持港产融合,开通芜湖至俄罗斯海参崴集装箱直达航线,实现“奇瑞建厂、港口配套”。

芜湖市还在省内率先打通了新能源汽车整车装箱发运通道,首发第九类危险品货物集装箱港口作业附证。今年1月至10月,奇瑞汽车销量145.3万辆、同比增长41.6%,出口75.5万辆、同比实现翻番。坚持优化服务,投用港航区块链电子放货平台,进口电商货物港航单证平均办理时间由2天缩短至4小时以内。同时建成长江(芜湖)航运政务服务大厅,聚焦“开航一件事”,业务办结时间压缩78.5%。

优化服务 为企业“把脉问诊”

“‘管家’上门为我们提供设备安全‘体检’,制定整改方案,协助企业应对突发事件,为企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12月2日,芜湖宇培跨境冷链管理有限公司企业整改负责人说,他们收到检查报告后,“管家”团队的特种设备专家还会亲自给予指导。

“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环保、安全、市场监管等隐患大且易被忽视的问题,我们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结合管委会内部行政审批的相关部门和人员,成立了综合咨询管理队伍,形成‘政府+管家+企业’的三方联动机制,为区内企业‘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管委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涂继颖说。

“管家服务”只是芜湖片区狠抓落实为企服务重点工作的一个缩影。芜湖片区管委会结合园区企业服务工作实际,以企业为单位,建立服务清单,走访调研企业,为园区提供全流程“保姆式”帮代办、“首席审批师”“首席政策兑现专员”等多元化服务,架起党和企业的“连心桥”。其中,“首席审批师”改革在准入准营、工程建设领域实行“一人终审”,审批环节平均压缩68.25%,办事时效优化提升84.62%,让更多企业感受“自贸区速度”。

打造既有温度又有速度的服务,持续优化营商“软环境”,拼出发展“硬实力”。“芜湖片区以不到全市6‰的面积,贡献全市约70%的进出口额、75%的外商直接投资、11%的新增市场主体和27.1%的经济总量。”芜湖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1月至9月,芜湖片区实现进出口总额636.8亿元,同比增长66.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5亿元,同比增长47%;新增注册企业2306家,同比增长27.8%;片区所在行政区经济总量同比增长8.7%,增速高于全市2.7个百分点。

自贸试验区跨越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制度创新的支撑。“联动接卸”江海联运新模式、动产(供应链票据)质押融资业务模式、“全额风险代偿”供应链金融服务新模式……很多项“首创”在芜湖片区实践、探索、成熟,再到全国复制、推广。

2020年9月,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揭牌。3年来,芜湖片区紧扣“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职责使命,在制度创新、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着重发力,形成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累计形成创新案例196项,入选省级制度创新案例53项,其中7项被列入全国首创制度创新成果。

转型升级 制造向“智造”迈进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无为电缆产业出现并进入起步阶段,至今已历经近40年风雨。

作为全国四大电线电缆产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特种电缆产业基地,今年9月,工信部网站公示2023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无为市特种电缆产业集群入选。

12月3日下午,在芜湖市无为市楚江导体科技园的安徽楚江高新电材有限公司,生产线上,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一根根铜线经过拉丝、加热、绝缘等步骤,各种型号的电缆不断被生产出来。

“今年企业生产经营呈现稳定增长态势,预计今年产销规模比2022年增长25%。”安徽楚江高新电材有限公司生产技术总监梁则文说,目前公司二期项目厂房和主体设备已经完成80%,已经投资约15亿元,预计到2025年,二期项目将整体建设完成。

在无为,楚江年产30万吨高精高导铜导体产业园、中广核(安徽)辐照中心、凯波电缆特材等一批产业链项目陆续启动实施;华宇电缆、华菱电缆等一批企业依靠自主创新弥补技术关键短板、填补国产产品空白、打破国外垄断……近年来,无为市大力推进特种电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水平。

“无为市电线电缆产业集群效应显著。”无为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科学技术局)总工程师张靖说,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电线电缆企业270多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07家。

新能源汽车线束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零部件,这也将成为无为特种电缆产业的“增长第二曲线”。

目前,无为市的国电电缆、远征电缆等产业“新梯队”正扩大新能源汽车线束领域优势,筹备上市。紧扣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和优势产品,无为市不断引导企业丰富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层次,牢牢把握当前新能源企业风口期,抢抓比亚迪落户无为的契机,加强与市域内外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供需协同。

电缆这一传统产业已经走向“专精特新”。按照“创新型中小企业—省专精特新企业—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培养路径,无为市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截至目前,全市线缆产业中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4家。

今年前10月,无为市省级“专精特新”规上电缆企业共实现产值171.8亿元,上缴税收4.5亿元。

“电线电缆及配套业是无为的支柱产业之一。”张靖说,下一步,将大力引导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收购等多种手段扩大经营规模,深入开展成长型小微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引导企业聚焦主业,走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化发展道路。同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扶持一批技术领先、竞争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瞪羚企业”。(记者 阮孟玥 朱卓)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