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特稿·皖象更新丨做长三角”上进生“,宣城认真的!
央广网宣城1月18日消息(记者赵家慧)“2023年,经济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1月10日,宣城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安徽省宣城市再次用数据说话,彰显自己“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的决心。
2023年,宣城纵深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厚成势,全域纳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范围。沪苏浙在宣投资新建亿元以上项目320个,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880亿元、位居安徽省前三。
广纳英才 “此心安处是吾乡”
2018年6月1日,宣城加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2023年9月22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科创中心在上海揭牌。从“我与长三角”到“我的长三角”,五年征程,宣城融入长三角的决心化为行动力,一直在努力。
位于临港松江园区创智一期6号的科创中心是宣城首个跨行政区建设的“创新飞地”,在谈和计划入住及已经入住企业近20家。安徽绿洲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有限公司是第一批入驻的企业,在董事长韩秀东看来:“企业最缺乏的就是科技创新人才。”
入住中心后,绿洲与宣城科技工作站签订了产学研项目,上海科技大学首席研究员主动来联系,很多高校也纷纷抛来橄榄枝,成功解决了招引高端人才的难题。
项目的对接,产业的融合,其背后,高质量人才的吸引和聚集是关键因素之一。引得来,还要留得住。作为安徽省5个人口净流入城市之一,宣城市连续3年入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百强榜”,越来越多的人才成为宣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合伙人”。
去年12月12日,宣城市迎来了一个特别的日子——全市创新和人才工作会议决定,将每年的12月12日确定为“宣城人才日”。
近年来,宣城市牢牢把握建设新时代科技强市和人才强市的目标任务,下好创新“先手棋”、抢抓人才“第一资源”。2023年,宣城全市累计向重点产业人才赠送住房50套,发放购房补贴1830万元。
“此心安处是吾乡”。在宣城宁国市,“人才强市30条”等各类人才政策用“真金白银”彰显广纳英才、聚而用之的信心和决心。
去年4月28日,宁国市举办重点产业高层次人才住房奖励仪式,保隆(安徽)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液压管件工厂总经理熊宜谋作为23名重点产业高层次人才之一,获得了住房奖励。
“我在宁国工作多年了,现在政府奖励我一套住房,这也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宁国、建设宁国信心和决心。”熊宜谋说。宁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欢告诉记者,获得住房奖励的23名高层次人才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人才达11人,年薪40万以上的高层次人才达9人,获省级以上科学进步奖等荣誉表彰的人才3人。“宁国希望通过‘真金白银’的奖励扶持政策,让来自海内外的人才感受到宁国的盛情和诚意。”
四通八达的”长三角之心“
从地理位置上看,宣城如同一个三角形嵌在江浙两省的交界处,这里也是安徽最接近长三角腹地的地级市:广德片区与湖州接壤,面向上海、浙江;宣州片区与高淳接壤,面向南京;郎溪片区与高淳、溧阳接壤,面向苏州、无锡、常州。
有了位置的“地利”,交通便利就成需要“人为”的重点。
郎溪定埠港正全力打造“绿色生态皖东南第一港”(央广网发 郎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宣城交通紧扣“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总定位,围绕“一城五区”总目标,奋力加快交通事业发展,互联快通体系基本形成。
全市建成高速公路8条,总里程506公里,G50高速可实现“长驱直入”上海;宁安、长高、杭合高速建成通车后,宣城市与南京、杭州、合肥三大都市圈将再添新通道。机场铁路“新路径”,建成4条高速铁路,总里程220公里,2条普速铁路,总里程240公里,直达长三角主要城市;芜宣机场通航,开通至上海、南京等共41条航线,实现航空与长三角城市群无缝对接。
值得一提的是,在水运上,宣城虽没有沿江沿海的优势,却能凭着放大优势,补齐短板劲头,答出了自己的“答卷”。
在安徽省郎溪县梅渚镇定埠港,等待卸货的大货车排成长龙,工人忙着装货卸货。这座航线横贯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郎溪定埠港在开港3年后愈发繁忙,货物吞吐量已超千万吨,正全力打造“绿色生态皖东南第一港”。安徽省定埠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方圆0666”也获得全省首批“零碳码头”“零碳船舶”。
广利川码头采用安徽宣城建港、江苏溧阳整治航道的方式合作建设(央广网发 郎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除了定埠港,去年5月底,郎溪县又建成了广利川码头。这是苏皖合作示范区内首个码头,采用安徽宣城建港、江苏溧阳整治航道的方式合作建设。每天都有一辆辆货车往返,将郎溪深山里的矿石运送到码头,经运河入太湖,再发往江苏苏州、无锡、常州等地。
广利川码头建成前,当地企业只能依托公路,通过大件运输方式发往苏浙沪地区,成本很高。宣城市海事中心负责人丁宗斌告诉记者,随着码头的正式运营,初步估算,到2025年预计能为相关企业实现综合降本800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跨区域资源互补、绿色共赢,极大地提升皖苏交界处的区域竞争力。
按照宣城市长三角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暨“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明确,“十四五”期间,宣城将基本建成“三纵三横两射两环”高速公路网,通往毗邻地区的主要通道达到一级及以上公路水平,基本建成“一纵两横”航道主骨架和“双核三区”港口枢纽体系,公路水路实现与长三角交通网络无缝对接。
全域旅游 客迎四方
提到宣城,涌入脑海的是“一城山水半城诗,遍地文化皆是景”。广德“竹乡画廊”、宁国“皖南青藏线”、绩溪“皖浙天路”等一批旅游风景道串珠成链,这是一座文房四宝的文化之城、烟雨江南的诗意之城、生态休闲的康养之城,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
为逐步实现交通区位优势向经济发展胜势的转变,近年来,宣城市锚定“高品质旅游强市”目标,全力打造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康养旅游基地,持续擦亮“中国文房诗意宣城”文旅品牌,全市文旅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文旅经济不断做大做优做强。
蜿蜒曲折的皖南川藏线(央广网发 王志昕摄)
皖南“川藏线”也叫桃岭公路,是S345省道在泾县上漕至宁国板桥的一段,贯穿一市一区两县(宁国市、宣州区、泾县和旌德县),既有桂林山水之美,又有云南石林之奇,集北疆喀纳斯之貌,兼有318川藏线之险,被驴友们私下称为“安徽川藏线”。
在这里,乘船游湖、飞行体验、住民宿、篝火露营……各种游乐方式层出不穷。在皖南“川藏线”宁国段上,青龙湾机场是安徽省首家通用机场,在航空科普、航空体验、航空文创等产品开发上积极先行,利用先入优势与高铁毗邻区位条件,有效结合航空护林站、航空应急救援基地等品牌效应,打造以空中观光为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致力实现“通航+文旅”“通航+体育”“通航+教育”“通航+物流”“通航+制造”的宁国特色低空经济。
广德打造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先行区(央广网发 江维华摄)
手握“绿水青山”的“王牌”,位于苏浙皖交界处的宣城广德市更是进一步让“绿”生“金”。
这里距离上海仅200公里,是国家生态县、第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中国天然氧吧。正是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安徽与上海市在康养基地建设规划中,共同瞄准了广德这块“风水宝地”。
2022年,长三角“一地六县”《广德宣言》签署,并发布“长三角之心”康养游推荐线路和优惠政策;2023年8月31日,上海市长三角办公室、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调研组一行在广德开展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建设工作联合调研。在广德建立“康养基地”,不仅可以推动广德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上海城市重要布局中康养多元化的具体体现。
紧扣异地养老、候鸟式养老、疗养式养老、田园式养老等市场需求,打造微度假与康养结合式的“乡村旅居”,并拿出“竹乡画廊”最精华地段打造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先行区。
1月16日,推进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建设动员大会召开,将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建设定位为“一号工程”,动员全市上下抢抓机遇、担当奋进、克难攻坚,全面吹响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建设“集结号”,加快打造长三角康养名城。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大会、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长三角城市非遗特展、宣城投资环境推介暨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2023年,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各色活动火热开展,宣城正在主动出击,奋力争取,用自己的文化底蕴、山水风景、发展热情,绘就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宣城新答卷,努力实现“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的梦想和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