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三角一小时通勤圈还将扩容 “跨省上班”早已不新鲜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记者 任俊锰 发表时间:01-31 08:48

在长三角地区,不只有沪杭、沪宁沿线打造的“一小时通勤圈”,更多的通勤圈正随着一体化发展、新高铁建设而不断扩容,串联起都市圈内部以及不同的都市圈。

近年来,南京与周边城市正积极建设“南京都市圈”。都市圈内,南京南站到滁州站,高铁仅需18分钟;南京南站到马鞍山东站,高铁最快仅需16分钟。若早高峰时,在马鞍山、滁州的高铁站台看看,“跨省上班族”早已不稀奇。

几年前,马鞍山东站开行前往南京南站的动车组列车已增至30对,但相关数据显示,早高峰的7时到8时依然“一票难求”。为解决该问题,马鞍山与铁路方面积极商谈,自2018年4月10日起,增开1列马鞍山东站始发、南京南站为终点站的动车组列车,该车在每周一至周五开行,7时10分发出,7时28分到达,为16节大编组动车组,定员1015人,几乎天天满载。记者查询发现,目前宁马间每日开行动车组已超40对,而该车次开行至今,依旧是周一至周五开行,只是开出时间推后了3分钟,全程仅需17分钟,定员已增至1230人。这班马鞍山开往南京的“早7点高铁”,几乎是“长三角最短的高铁始末站线路”,目前已成为通勤族的“班车”。

马鞍山交通运输部门统计显示,目前每日从马鞍山东站往来南京的客流约1.2万人次,通过宁马高速往返宁马的车辆约2万辆次。同时南京大数据平台显示,在每天到宁离宁的人数排名中,马鞍山同样位居前列。当下,“住在马鞍山,工作在南京”已成现实,而等到宁马城际铁路建成后,南京、马鞍山两市中心城区仅需30分钟即可直达。

英语中,都市圈名为metropolis,其中metro指的便是轨道交通。轨道交通正带来通勤半径扩大、通勤规模增加。2020年7月,沪苏通铁路开通运营,沪太跨城通勤规模显著增加,2023年太仓至上海的跨城通勤规模增长超70%,至上海中心城区的跨城通勤规模更是增长超150%。

预计2024年底,沪苏湖高铁将建成运营,其将让湖州进入上海的一小时通勤圈,进而打通安徽前往上海的最近线路,前往宣城、芜湖不必再绕行杭州或南京。徐瑞华表示,明清时期,湖州与苏州都有不少丝商,水运时代的太湖南北发展差距并不大,而自从有了沪宁铁路,太湖南北发展逐步拉开差距,如今随着沪苏湖高铁开通,湖州有望成为沪苏浙皖的交通枢纽,为湖州发展打开新空间。江智钧也在期待,等到沪苏湖高铁开通,他将可以乘坐杭州西站的高铁前往上海,家住杭州城西的他,前往杭州西站将方便不少。此外,随着沪苏湖高铁开通,松江南站有望发挥更大作用,可以有效填补虹桥火车站饱和的列车存放和发送能力,同时可以承接一些辐射都市圈的功能,更好发挥其作用。

“交通条件越好,跨城通勤人员增长也就越快。”钮心毅表示,铁路站点的设置有讲究,一般来说,应与辐射周边的核心功能区越近越好,不然会抵消掉城际交通的便利,虹桥商务区的成功正得益于铁路站点对周边的辐射功能。简单说就是推动“站城一体化”,高度融合交通功能与城市经济功能,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激发都市圈发展活力。在曾刚看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将交通、城市功能等协同组合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而高质量发展在于综合功能带来了更优的综合效益。据了解,虹桥商务区正是5年来上海跨城通勤就业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商务区。

随着“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铁路线网将不断加密,无疑将对列车运行进行优化。徐瑞华表示,未来乘客也许需要改变乘车习惯,对于一些线路长、路线选择多的情况,更多可以选择“换乘”,而不再是直达,这就要求提升铁路方面各条线路的列车开行密度,改变以往铁路运力不足的情况,“就像是地铁一样,并不需要抢票”。此外,“无感”是未来追求的重要目标,比如减少进出站,节约通勤时间,提高通勤效率。这也要求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实现互联互通,一方面是“硬”的互联互通,比如探索干线高铁开上市域线路,另一方面是“软”的互联互通,实现不同制式轨交的票证互认、安检互认等,只有旅客便捷换乘、铁路一体化运营,才算打造出便捷高效的“轨道上的长三角”。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